強濤濤+王學川+張輝+馬建中+弓太生
【摘要】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是高校專業建設常見的一種模式,也是高校學科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以傳統專業——輕化工程(皮革方向)和新專業——非織造科學與工程(合成革方向)的協同發展為例,探討了建設“學術交流為平臺、培養方式為前提、師資力量為核心、校企合作為動力、科研條件為基石”的新老專業協同發展模式。該模式立足高校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對其他高校專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專業 新專業 協同發展 模式
【基金項目】陜西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5XJG027;陜西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228-02
一、何謂協同發展
從英文的角度看,協同的英文解釋為“synergy”,根據英語的構詞法分析,“syn”是“同步”的前綴,即同時一起運作的過程。而“ergy”是“能量”的后綴,即此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synergy”不僅說明了要素間協調合作的物質交流過程,還指出了這個過程也需要能量消耗[1][2]。
從中文的角度看,協同指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要素齊心協力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過程。
基于對協同理論的理解和思考,將傳統專業與新專業這兩個要素聯系起來,協調一致地相互作用,就會產生新的好的作用效果,而這種作用效果繼續良性循環下去,會產生巨大的優勢,即形成協同效應,最終使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
二、傳統專業與新專業何以需要協同發展
(一)傳統專業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增設了為數眾多的新專業。通過調查研究可以發現:相對于新專業的迅猛發展,傳統專業卻發展緩慢,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是由于傳統專業的發展存在突破性不大、后勁不足的問題[3],在實踐環節、科研驅動力方面嚴重匱乏。而新專業潛力較大,發展勢頭很猛。因此,傳統專業自身的發展需要新專業的促進。
(二)新專業發展的需要
高校新增專業的快速涌現拓寬了高考志愿生的選擇范圍,但是新問題也在不斷涌現。如新專業的師資隊伍的結構和數量與新專業的教學要求不匹配,專業學科帶頭人極為匱乏[4]。相反,傳統專業的發展已經經受了重重考驗,具有豐富的經驗,可以為新專業提供一定的指導。因此,新專業自身的發展需要傳統專業的帶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在發展中都遇到了一些問題。將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發展協同起來,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傳統專業的教學名師和一線工程技術人員的經驗、有效的教學方法、影響力等優勢提升新專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新專業與社會發展緊密的結合度可以為傳統專業轉型升級提供可持續發展新思路,新專業可以豐富傳統專業的教學內容,拓寬傳統專業的科研方向。
三、構建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的模式
以我校傳統特色專業——輕化工程(皮革方向)和新專業——非織造科學與工程(合成革方向)為例進行探討,構建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的模式。近年來,由于資源、環境和應用領域等方面的因素使輕化工程(皮革方向)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為了滿足行業的需求,增強專業內涵式發展,學院設立了非織造科學與工程(合成革方向)專業,筆者從學術交流、培養方式、師資力量、校企合作、科研條件這5方面重點探討傳統專業和新專業協同發展的方法,將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發展聯系起來,以期促進傳統專業和新專業的共同發展。
(一)以學術交流為平臺
學術交流是信息共享、思維碰撞,促進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是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的平臺。以學術交流為平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使學術交流更加民主化。要拓寬參與學術交流人群的范圍,改變以往優秀教師主導學術交流的局面,使助教、學生等都有學術交流的權力。確保參會人員無論年齡、地位如何,都具有平等發言和被別人認同的權利。這樣,才能使參會人員暢所欲言,激發更多新思想的產生與碰撞。第二,使學術交流更加多樣化。在組織層面上,學校、學院、團隊、小組、班級等都要進行學術交流。在舉辦形式上,采取學術月會、科技論壇、導師論壇,紅色旅行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開展。如學院組織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教工黨員去漢中進行紅色旅行,進行學習與交流,這種旅行交流的方式不僅能促進團隊的凝聚力,還能使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學術交流在寬松愉悅的氛圍為中進行。第三,更加注重學術交流的效果。學術交流要深入,通過采取專題學術討論會的方式,及時捕捉別人的新思想以及思想碰撞后產生的靈感和火花。學術交流要存質疑,通過贈送小禮品環節等鼓勵聽講者突破權威,多提問題,真正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5]。通過此類學術交流,有利于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相互借鑒學習,協同發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從而促進我校傳統專業和新專業的共同進步。
(二)以培養方式為前提
轉變現有的培養方式,使高校培養出的學生滿足企業的需要,是傳統專業和新專業協同發展的前提。無論是輕化工程(皮革方向)還是非織造科學與工程(合成革方向)專業,按照我國現行的培養方式,所培養出的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多數很難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其主要原因是在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還有學校的培養方式與企業的需求有所脫節。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急需進行改革。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在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方面需要進行相互學習,促使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
培養方式的改革首先要科學地優化教材,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商定并由學生提出建議的方式來選擇教材,這樣才能使教材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其次,要想培養學生的興趣,具體可以從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如增加職業模擬的情景劇,使一部分學生扮演企業家,一部分學生扮演職工進行面試,然后進行角色互換,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們真正意識到企業家的用人標準,督促自己向那個方向努力;增加學生現場點評老師授課的環節;增加企業與學校交流的機會,例如輕工學院為皮革卓越班邀請企業工程師為學生授課。我校還在培養方式中增加了一門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課,并多次舉辦了“挑戰杯”、“互聯網+”、“辯論賽”等活動,吸納了大批學生的積極參與,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另外,學校還配合企業進行人才培訓,真正做到“精準”培養,從而使自己培養出的學生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總之,學校的培養方式要堅持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以行業的需求為夙愿,以人才的培養為目標,從而加大人才培養的高效性和針對性,最終實現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培養方式協同發展[6]。endprint
(三)以師資力量為核心
在專業的發展中,優秀教師和優秀團隊的模范帶領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師資力量是傳統專業和新專業協同發展的核心。我校輕化工程(皮革方向)的師資力量較為雄厚,專任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五一巾幗獎狀、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1人,陜西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人,陜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層次)2人,陜西省先進工作者,陜西省教學名師3人,陜西省優秀教師3人,陜西省師德標兵1人,陜西省科技新星5人,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而對應的新專業——非織造科學與工程(合成革方向)師資隊伍卻嚴重匱乏。要想改變現狀,實現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具體方式如下:第一,傳統專業的優秀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豐富經驗,通過現場授課、聽課、實踐環節實施等方式指導并帶動新專業的年輕教師進行講課比賽和實踐鍛煉,使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都有所提高,最終提高新專業的教學質量,從而快速地培養出新專業的學科帶頭人。第二,鼓勵傳統專業的優秀資深教師開始涉獵新專業。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傳統專業的優秀教師不能固步自封,要接受并學習新專業的優點。第三,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師生要聯合起來,共同學習,一致進步。如傳統專業和新專業的年輕教師并聯合指導研究生;共同申請、實施國家級科研項目。這種舉措不僅提高了新專業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而且實現了科學研究反哺教學和教學促進科研的有機結合。諸如此類的舉措將有利于年輕教師和在校學生更好地認識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密切聯系,從而促進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
(四)以校企合作為動力
通過校企合作,老師和學生能參觀到新專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進而思考如何改進傳統專業的技術和設備,從而推進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協同發展。因此,校企合作是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的動力。如何使校企合作發揮其最大的優勢,推動傳統專業的協同發展?首先,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學校、學生和企業可以在學生入學的時候就簽訂三方協議,學校為企業專門培養人才,而企業為學校及學生提供經費、獎學金等,使企業由人才的使用方變成人才的培養方,例如,我校輕化工程卓越班的學生培養過程中,企業要參與重塑學校課程體系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7]。同時,還可以將實際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請進學校,為學校相關專業的師生講解最新的技術動態和從業心得,并對青年教師進行技術指導。其次,高校可以通過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培養全日制的學生在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進行實踐鍛煉,最終使實踐教學環節與實際不脫節。將校外實踐教學環節與學生就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就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選擇,最終得到用人單位、學校、學生三方的歡迎。另外,傳統行業的生產設備要相互借鑒,不僅實現“校企合作”,更實現“企企合作”:使皮革企業與合成革企業相互合作。例如浙江卡森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借鑒合成革企業的技術裝備后,引進了美能達和計算機對色,大大降低了人工對色的誤差,提高了坯革色澤的精準度。山東同大海島新材料有限公司借鑒天然皮革的加工技術,進行超細纖維合成革仿天然皮革的加工,提高了合成革的附加值。這些皮革企業與合成革企業需要互相合作,學習并引入對方的先進設備,為皮革和合成革行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五)以科研條件為基石
所謂的科研條件主要是指用于科研的資金、設施等。眾所周知,政府的科研投資對于高校及專業的發展起著基礎的重要作用。因此,科研條件是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的基石。我國目前對高校的科研投資存在著矛盾:一方面,為實現教育的公平性,政府應為所有的學生和學校提供相同的投資,另一方面,為了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我國又需要優先培養一批世界一流大學。[8]為減輕這個矛盾,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大對普通高校科學領域的投資,從而促進我國教育體制均一化發展。[9]另外,政府不僅要對新設置專業的科研條件進行積極引導,而且應對傳統專業的科研條件進行大力扶持,從而實現“兩條腿走路”,使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在競爭中共同進步!
四、結束語
傳統專業的發展正處于“瓶頸”時期,而新興專業正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傳統專業必須不斷創新,打破墨守成規的局面,學習和借鑒新專業的優勢,提高自身行業的現代化程度,才能造就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奇跡。而新專業需要向傳統專業學習教學方法與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實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因此,傳統專業與新專業不能孤立地發展。只有將傳統專業與新專業的發展協同起來,才能實現1+1>2的終極目標。
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模式的構建注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我們要堅定信心,以學術交流協同發展為平臺,以培養方案協同發展為前提,以師資力量協同發展為核心,以校企合作協同發展為動力,以科研條件協同發展為基石,共同打造出傳統專業與新專業協同發展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薛傳會. 論高等學校的協同創新戰略[J]. 當代教育科學, 2012,(7):29-31.
[2]肖坤,夏偉,盧曉中.論協同創新引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14,(3):11-15.
[3]趙玻. 財經類高校傳統專業改造的取向與思路[J]. 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 2009, (16):223-313.
[4]程宇.職業院校新專業設置問題與路徑探析——以吉林省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777):8-11.
[5]鄭興東,吳萌,陳菲,等.加強學術交流,提高院校學術水平[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7, 28(6):656-657.
[6]王素君,呂文浩,劉陽.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和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 2015, 12(2):57-60.
[7]唐智娟,董肇軍.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程序與方法[J].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9,5(3):70-76.
[8]祝榮,馬佳宏.我國政府教育投資行為的偏差與矯正[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3, 2(5):30-34.
[9]沈國際,蔣自成.加強高校科研條件建設的思考[J].學習月刊, 2012,(5):120-121.
作者簡介:
強濤濤(1980-),男,漢族,陜西周至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分子助劑的合成及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