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給南京旅游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古都,有著許多歷史文化事件和典故。那么,在南京旅游景點翻譯工作開展中,就必須重視跨文化翻譯,確保景點譯文的可接受性。
【關鍵詞】南京 旅游景點 翻譯
【基金項目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YK16-10-03 基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高職院校土木專業外語的國際化教學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236-01
南京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交匯點。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南京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空間變得更大,尤其是旅游行業會迎來新的高峰期。南京,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在外國人眼中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文化色彩,再加上其獨具一格的景點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國外游客前來參觀。為了提高南京的城市魅力指數,贏得國外游客或投資者的認可和喜愛,就有必要進一步做好旅游景點的翻譯工作。
一、重視“跨文化意識”翻譯
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僅僅是純粹的語言解碼,還是一種跨文化活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背景下國外來南京游玩的游客數量會越來越多,他們非常關注南京所獨具風格的文化色彩,為了能將景點文化內涵準確形象地傳遞,就必須站在跨文化的意識角度開展翻譯工作。與此同時,旅游景點的翻譯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旅游景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相對豐富,翻譯者不只是要讓游客看到優美的景色,還要幫助游客了解到景色背后的文化價值。例如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的主要景點“二忠祠”,在景區功能指示圖上被翻譯為Er-Zhong Ci,同時在翻譯后面還增加了“The Memorial Temple for Yang Bangyi and Wen Tianxiang”來對景點名稱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但是對于廣大不了解中國歷史的國外游客來說,他們還是不明白景點名稱的含義。在此,我們可以將“二忠祠”翻譯成“Memorial of Two Loyal Officials”,即紀念兩位非常忠誠的官員,這樣外國游客就能夠很容易理解這個景點的文化含義。此外,毋庸置疑的是南京作為中國有名的古都,其歷史人物和典故是旅游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南京許多關于歷史人物典故景點的游玩需要建立在對中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所以,就不能采取直譯方式,否則會導致翻譯的語言缺乏文化意蘊,就不能被國外游客深入感知。例如南京的總統府景點,其舊址是清代的兩江總督衙門,在向國外游客翻譯時,就必須站在他們的認知角度,可以譯為“ Liangjiang Governor-generals Yamen ”,同時可以做出進一步翻譯,衙門指的是“the government office”,而兩江指的是“江南”(今江蘇和安徽)與“江西”,幫助國外游客真正了解景點的歷史文化內涵,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
二、確保景點譯文的可接受性
旅游景點翻譯工作需要依托于原始文化這個前提和基礎,然后再進行必要的增加說明或增加注釋的方式,來確保原是文本與翻譯文本的功能對等,也就是說翻譯不能將原有的文化內涵丟掉,而是要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來將旅游景點的原有文化信息進行有效傳遞。這樣也才能實現旅游景點翻譯的雙重目的,即推進旅游發展和促進文化交流。對于南京旅游景點來說,對于出現的人名、地名以及典故等一定要做出詳細的譯文說明,例如對明孝陵可以附加上朱元璋一生事跡的英文翻譯,幫助游客了解景點所對應的歷史事件。與此同時,翻譯必須具有可接受性,要符合接受者的文化交際情境,能夠有效地被接受者感知和理解,必要時可以適當融入故事情節,提高國外游客的了解興趣。對于南京旅游景點外宣翻譯工作,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翻譯、審稿、校對等工作,確保外宣翻譯作品的質量。同時,在外宣翻譯中必須確保譯文的可接受性,所翻譯的材料必須能夠讓外國游客讀懂,不能因為翻譯不到位產生文化隔閡,抑制國外游客到南京旅游的沖動。再者,外宣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中外文化的差異,可以靈活采用編譯、摘譯等方法,借鑒國外旅游網站的用詞特點,將南京旅游經典的特色及內涵凸顯出來。此外,南京旅游管理部門應該著眼于“一帶一路”戰略,積極編寫旅游景點原始與翻譯對照文本,以滿足不同譯者和讀者的需要。
作者簡介:
張琳琳(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和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