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霖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208-02
學生的美術作業是把知識點內化吸收轉變為外化表現的主體形式,由于美術教師日常教學基本都要任教多個班級的美術課,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把這么多班級的學生作業輔導和批改好,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美術作業質量和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面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筆者認為可以把備課內容結合知識點分出難易層次,分層預習、分層作業、進行有效的課堂練習、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習群體,讓學生能夠體驗自我實現的喜悅而更加熱愛這門課程、更加積極的去投入對作業的主動性研究、明確每節課的學習內容和自己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從而積極的推動學生作業水平的不斷提高。
《小學美術分層作業批改模式的研究》課題研究經歷了半年多,在探討美術個性化教學與學生人格之間的關系等各個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較清晰的研究思路和較完整的研究成果。
一、培養學生熱愛美術,樂于創造的習慣需要長期的過程
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培養孩子的美術作業習慣更需要孩子自己的堅持。在去年十一月,我校教研組的教師分別請各年級一個班的學生做了一份調查,分別分析出一二、三四、五六、三個學段學生情況并進行匯總。根據本次問卷調查發現:第1學段的學生喜歡美術的為100%,第2學段的為98.7%(僅有一個學生說一般),第3學段的為88.4%。幾乎百分之一百的學生都認為應該完成美術作業,但事實上這些學生的作業完成率平均不到70%,并且年齡越高作業完成率越低。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1.重視度不夠。雖說現今新課程理念下對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了,但是整個社會層面、家庭、甚至由于升學的壓力學校及孩子自己不得不傾斜于那些考高中、大學的“有用”學科。
2.惰性。周圍環境的影響畢竟是外因,歸根到底學生學習的惰性仍是主要問題。讓孩子習慣用美術語言來表達,這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問題,需要孩子自己的堅持,是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內容。
3.興趣的培養。不少孩子是由于沒有興趣,工具材料準備較多而雜便成為不能完成作業的理由。
二、構建小學美術個性化作業模式
⒈方案1——圖解式。
此方案非常適用于小學生。小花是低年級最樂于接受的作業批改形式,得到小花是他們最大的自豪,不同的花朵含義不同:“小嘴巴”圖案說明他(她)在學習美術活動過程中積極思索、敢于大膽發言、質疑答疑;“心”形圖案說明他(她)在創作活動中凸顯了自己的感受,作品有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小手”圖案說明他(她)在創作手段上有自己的方式,或精巧細致、或新穎別致。
⒉方案2——表格式。
此方案更適用于中高年級學生,在三四年級中也有運用,這里只作簡單的描述。
這種表格式只需要填星即可,簡單方便,最大優點是讓學生的作業分層有依據,使學生對自己有所認識。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方方面面,以得出努力方向。
⒊方案3——過程式。
過程式就是把它一個學習單元做為一個學習過程,比如說一張畫需要二課時,一個單元的課程約有四課時,合起來有八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每個時段學生易出現的問題,設定不同評價的項目。
⑴在學習的初期,教師應用創意的評價對學生予以激勵,同時對構圖的飽滿、變化也應做出相應的評價。
⑵在學習的中期,教師應側重于合作精神和學習態度的評價,這樣會相對制約問題方的學生,調動能力強的學生幫助較差的學生,形成互動面。
⑶在學習的后期,教師側重作業完整性的評價和常規習慣中的整理個人衛生等評價項目。
三、作業分層模式的個別化
在教學中,個別化原則的主要形式是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要求,實施分層教學,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分層教學包括:
1.分層作業,把原來統一的作業變成多層次作業,在作業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與形式。
2.分層評價,把原來統一的評價變成有梯度的分層評價,在各層次中都評選出值得表揚的學生,并找出他們的閃光點。
四、多種多樣的平臺
1.利用任課特點,進行年級交流互評。
常常在批改作業時留下有代表性的作品,到下一個班上課的時候作為范作給學生欣賞,既可以拓展思維又可以減少經常性的錯誤,一舉多得。
2.校園文化,源自美術課堂。
用學生平時的美術作業布置校園文化,讓更多的人來分享孩子的成功與喜悅無疑是最好的評價方式。
五、收獲
通過這一階段的研究,深刻感受到:課內、課外的美術個性化評價是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個有益的切入口。它能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個性、認識自己的美術學習的特點,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學生的人文素質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