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燕
摘 要:生活處處有科學的影子,科學又處處對生活有所指導。初中科學生活化的教學研究將生活元素與科學相結合,利于初中生的理解,也利于科學知識的實踐。目前初中科學教學有了一些改善,如實驗教學有所增加,過于偏重理論教學的理念有所糾正,但是在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上,還是缺乏尊重學生自身、挖掘學生潛能的教學意識。提出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的研究思想,據此來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以提升學習質量,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科學;生活化;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是尊重學生個體,尊重其學習規律,尊重其發展特點。初中科學是一門具有一定科學理論特點和研究性的課程,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并發展其個性特征。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加強科學知識與生活常識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增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生活現象的理解,培養好奇心理,提升觀察能力。從學習方法層面來說,生活化教學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方法,關注學生本身,啟發他們如何更好地學習知識。
一、在科學教學中引入生活案例,做“觀察”的學法指導
初中科學教材中涉及的事例,很多在生活中是常見的。但是在教學中發現,當提及這個現象時,多數學生都是一臉茫然,說明他們對此并沒有印象。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但學生通常會忽略;而一些并不常見的,學生更是難以觀察到,導致教師在教學時,缺少學生的“互動”,使得課堂死氣沉沉。所以首先教師要主動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案例,通過展示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讓學生思考,這一點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演示;再者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要求學生對某一生活現象進行觀察,然后在課堂上先展開討論,猜測其科學道理是什么,然后再進行教學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給予學生觀察生活中現象的機會,并且教師可以采用引導的教學方法逐步加深學生對現象的認識,挖掘本質,進而聯系科學知識和生活現象。特別是在學生討論的環節,不僅要引導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其產生的原因,還要引導他們意識到如何進行更好地觀察,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痕跡”。相信這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有學習指導意義。從生活觀察入手,反思其中的科學道理,總是可以對學習有所啟發的。
二、在科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實驗,做“動手”的學法指導
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做更不知道,動手學習才是最佳的學習途徑,是科學教學應當傳授給學生的學法指導。傳統科學教學注重輸送新的科學知識和理論給學生,但是在學生那里通常卻是“不買賬”的,因為很多知識點比較抽象,他們理解得比較困難。在科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實驗,取材于生活,增加學生熟悉的觸感,接觸到的又是生活的原料,容易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嘗試探索的欲望。對于學生來說,提高學習的認真程度,不如激發他們對知識本身的渴求度。在科學課開始之前,給學生展示一個簡單的生活小實驗,無論是揭開生活的某些謎團,還是與生活常識相悖的現象都可以。引入科學實驗,可以邀請學生一起參與進來,既可以是教師的一種小小實驗魔術,也可以是學生通過課下的討論、調查等進行的自我操作實驗,不論哪一種,學生都有很高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最高效的教學狀態。
在進行科學實驗時,要注意適當減少教師的演示,而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犯錯誤”來學習,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調整自己的動手順序,提升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反思自己的“動手”操作,認識到動手學習的重要性,并且會努力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通過動手來實踐于生活,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
三、在科學教學中引入生活討論,做“合作”的學法指導
學習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團隊合作。特別是現代化的今天,無論是從人才需求上,還是從技術發展上,工作都不可能由一個人來完成,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學習也是如此,初中生在人文交際方面單純、善良,更要培養他們協調人際關系、組織合作的能力。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通過科學的生活化教學,將“合作”作為重要的學法指導體現出來,更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追求。引入生活討論,可以將學生按照能力分為多個“同質”小組,每個組內成員的擅長都有所不同,各有優點和缺點。在布置任務時,教師要考慮組內角色的設定,給每個人都安排合理的任務。小組合作不僅可以在課上進行,還可以成為課下的一種學習方式,安排一些生活小實驗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幫助,找到問題,提出解決對策等。
總之,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改變了學生單調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挖掘出學生在自我求知、自我指導方面的潛在能力,通過指導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提升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更有助于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偉麗.基于小組合作學習視角下的初中科學教學研究[J].教育,2016(11).
[2]陳虹.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