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亦偉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問題太濫、太瑣碎,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阻滯了學生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用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的話說,這些問題是脫離課文的無“語文性”,缺少思維深度的“淺問題”。就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進行探討,以期可以更好地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策略
為了解決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滿堂問、簡單的追問和習慣性的碎問等問題,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的提問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了“主問題閱讀教學”的理念,他認為“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黏合劑,在教學中顯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然而,筆者在實際操作中卻深深感受到同樣是問題閱讀教學也存在實效性的差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筆者以為其關鍵性癥結在于問題提出的準確程度和藝術價值。
一、關注學生的思維缺陷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關注到學生在面對一篇文章時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最為困難和首要解決的是什么。因為人的思想是從質疑開始的,質疑過程的實質是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在問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把解決學生的問題放在首要位置。教師教學的效率,評判的主要標準就是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我提了一個問題,什么是物候學?來看看遺傳學家的解釋。同時,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順藤摸瓜地引出了兩個問題,作者如何解決這個大家都不太懂的概念的?提出這個概念有何意義?這樣既解決了學生的疑惑,又滲透了說明文的知識。看來問題設計的主次確實很重要。
二、關照文本的潛在價值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它是教師用來培養學生閱讀欣賞文本能力的載體,所以教師要用自己的慧眼充分挖掘這份載體的潛在價值。這就好比茫茫草原上奔跑著一群馬,作為伯樂的你要從中一眼挑出真正的千里馬,而不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同樣作為教師,面對一篇篇不同文體、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文章,如何從中開發它們的內涵,使之淋漓盡致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意圖,達到“一個例子”的
效果?
筆者以為這也是我們在面對教學設計時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在開發挖掘文本的潛在價值時要因文而異,即關照文本的特質,不可千篇一律。如七年級下冊的《偉大的悲劇》一文重在揭示“探險,既是人類對未知的探尋,也是人類對自身的挑戰……本單元的學習主要是希望學生能觸摸到探險者的精神世界,并激發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學領域的興趣與想象力”,所以筆者在教學設
計時就把主要問題定位在感悟斯科特一行人的“悲劇”和“偉大”精神,為此設計了以兩個問題為主線:課文中斯科特等人的“悲”在文章哪些地方有體現呢?斯科特一行人在與厄運搏斗過程中,有哪些細節帶給你高尚和偉大的感覺呢?因此,問題的設計和定位還要關注到文章自身的價值和文體意識。
三、關照課程標準的閱讀目標
不管我們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教學模式,都不能脫離現行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特別是課程標準中關于七至九年級閱讀目標的規定。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在進行問題閱讀教學設計時,必須關照“閱讀目標”的達成程度,否則,我們的教學設計就可能將學生學習“引入歧途”,不利于學生知識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熏陶和思維的正常發展。
課程標準中關于七至九年級閱讀目標的規定有十五項之多,筆者認為這十五項目標的落實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七年級可以將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理清文本的思路情節、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作為教學設計的主問題;八年級可以將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作為教學設計的主問題。
當然,每一個階段主問題的設計又要結合具體的文本和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適當靈活地調整,不可僵硬模式化。
總之,初中語文主問題閱讀教學中問題的提出要始終關照以上三點,只有這樣的主問題閱讀教學設計,才可能在實踐閱讀教學中獲得高效,反之縱然是美侖美奐的教學設計,也會在繁華過后蕩然無存。
參考文獻:
[1]余映潮.我對閱讀教學“主問題”的研究與實踐[J].中學語文教學,2007(9).
[2]余映潮.對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教育,2008(3).
[3]霍旭光.課堂提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化[J].學周刊,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