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勝
(蚌埠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蚌埠 233030)
從關注到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研究
朱宏勝
(蚌埠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蚌埠 233030)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面對網絡集群行為時,關注的產生是他們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邏輯起點。對網絡集群行為的關注可以分為閱讀、追蹤、互動和主張四個層次,從關注到認同的轉換是原動力被激活的過程,原動力涵蓋個體、群體和社會三個輻射面,需要透過原動力場的分析來加以化解,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
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集群;關注;認同;原動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根據教育部2016年10月份的最新統計,在校少數民族本專科學生數已達2 142 946人,占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學生總數的8.16%〔1〕,少數民族大學生業已成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少數民族大學生們在面對一些網絡集群行為時,往往容易參與其中,他們在參與網絡集群行為時的基本演繹路徑是:觸點的出現→關注的產生→認同的形成→擴散的放大→力量的集聚→結果和影響〔2〕。“關注”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邏輯起點,是自我潛在的行為意向與網絡集群行為碰撞而觸發的具體行為的導火索,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個體特征與網絡集群行為耦合的對接模塊,是演繹路徑中關鍵的節點,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時從“0”到“1”轉化的過程。“認同”源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固有的觀念,從小開始接受到生長地理環境、民族風俗、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已經形成了一些定勢。在特定的場域下,少數民族大學生會與網絡集群行為達成默契,形成認同,他們在匯聚前是分散的個體,匯聚時會形成一種認同力,而后會繼續沿著合力的方向前行。從“關注”到“認同”的升級過程,就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原動力被激活的過程,這種原動力是根深蒂固的,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們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是他們參與網絡集群行為時的內在緣由和驅動力。
當前高校網絡基本完成了無縫隙覆蓋,少數民族大學生們上網變得更加便捷,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當某個網絡集群行為出現時,會通過各種媒體和社交渠道進行最大范圍地傳播和擴散,而這也正是引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觸點”,“觸點”在經過全媒體的宣傳和擴散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們開始接觸到并關注某一網絡集群行為,他們的關注行為也是具體的和分層的,呈金字塔形,從低級到高級,從個體到群體,逐步升級、逐步聚能,大致可以分成四個層次(如圖1)。

圖1 關注的層次
第一層是閱讀,就是通過多種渠道來全面閱讀相關的新聞和報道,以期對網絡集群行為有個詳細的了解。閱讀是關注中最簡單、最基礎的行為,是作為信息的受眾來全面地吸收和消化網絡集群行為的過程。閱讀行為也有主動和被動之分,有些閱讀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們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點擊閱讀,如瀏覽一些主流的門戶網站、民族區域性的網站、本民族特色的網站等;有些閱讀行為是一種被動地接收,例如通過微信推送、QQ群發、訂閱號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無特定對象或群體進行發散性的傳送,有些學生可能開始會全盤吸收,隨著推送量的加大,他們也會進行選擇性的閱讀,一些敏感性、娛樂性或涉及到自身利益的話題還是會很容易地引起他們注意。在閱讀層面上,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多的是個體的行為,并沒有和網絡集群行為產生互動,也還沒有和其他的參與個體產生關聯,但卻為他們以后的行為升級埋下了種子。
第二層是追蹤,即對網絡集群行為進行有目的性的持續跟進。當某一網絡集群行為引起他們注意后,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是對事件本身的關注,還是出于“娛樂”的心態看熱鬧,他們會對事件的發展進行主動的搜索,希望自己能了解事態的最新進展,與事件的發展保持同步。而網絡集群行為本身也像一塊有魔力的磁石,吸引更多的個體來了解和關注自己。與閱讀層次相比,在追蹤的層次上,這種主動的追蹤行為,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與網絡集群行為建立了一種單向線的聯系,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與網絡集群行為的距離。雖然開始時他們和網絡集群行為本身并沒有直接的利益聯系,但在追蹤的過程中,他們也在無形中搭建了自己和網絡集群行為的“非直接利益”關聯,這種持續的關注會進一步拉近自己與網絡集群行為的距離。
第三層是互動,與網絡集群行為遙相呼應。從具體行為來看,這種網絡互動也可以分為隱性互動和顯性互動。隱性互動主要停留在個人內心形成的對網絡集群行為的看法、立場和態度,同時,隨著事態的發展,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也會隨之變化,與其呼應互動。之所以將這種互動稱為隱性互動,是因為行為個體還沒有做出直接和具體的行動,此時的互動,還不能向其他的行為體傳遞信息和施加影響,但隱性互動為顯性互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顯性互動則是通過一些具體的網絡行為來直接參與到網絡集群行為的互動,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個“點贊”,雖然沒有個性化的觀點,但也表達了自己的內心關注,盡管此時的關注還是簡單的和附和性的。無論是隱性還是顯性互動,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與網絡集群行為的雙向聯系,無形中暢通了交流的路徑,為進一步拓寬交流的內容鋪平了道路。
第四層是主張,即參與個體充分發表自己對網絡集群行為的觀點,并努力去實現某種訴求。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對某個網絡集群行為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關注,潛移默化地就會產生自己的看法。如果涉及到自己的直接利益時,大到國家利益、宗教信仰、區域經濟發展、本民族文化等,小到學校和班級利益、個人喜歡的偶像等,就希望事態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或者最大程度上能滿足自己的利益訴訟。對于和自己沒有直接利益沖突的網絡集群行為,“90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喜歡借助自媒體宣揚個性、“刷存在”、主張觀點,媒體在報道一些網絡集群行為后,通常都會附屬設置一些問卷調查、留言跟帖、選擇性回答等互動環節,來了解受眾對相關報道的看法和觀點,而這些恰好為參與群體提供了發表看法、交流觀點的平臺和場所,大家在互相討論中形成較為集中的主張,并借助網絡輿論的力量來向有關方面施加影響,以求實現一定的利益訴求。這個層面上的關注,參與群體已經擺脫了被動地接收網絡集群行為的消息和了解事情的發展進程并僅作為一個旁觀的局外人的角色,而是通過主動地宣揚主張、尋求支持、達成訴求目標等方式來參與其中。
通過對關注的層次分析,可以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過程中,從橫向來看,他們的關注經歷了從被動→主動、從邊緣→中心的轉換;從縱向來看,他們的關注經歷了從低級→高級、從量變→質變的轉變。從總體來看,他們的關注也具有往復循環的特點,隨著關注的不斷提升,也會吸引更多的群體加入到新一輪的關注中來。一些學生本來只是網絡集群行為的旁觀者,隨著關注的時間加長,在和其他參與者的互動過程中,耳濡目染,把想法變成了行動,不由自主地從網絡集群行為的邊緣地帶走向了中心地帶。
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從關注向認同的轉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是促使他們采取具體行為的原動力積蓄的過程,是偶然因素(網絡集群行為)與必然因素(個人特質)合而為一、共同作用的過程,從進程演繹的視線來看,兼具歷時性與共時性。如果以狀態―力量―意志的維度作為縱坐標,以關注―轉化―認同的過程作為橫坐標,對關注向認同的轉化過程作綜合交叉分析,可以得出表1中的結果。

表1 從關注到認同的維度分析
第一,關注的維度分析。從狀態來看,關注呈現“點”狀分布,關注的主體即少數民族大學生以及其他參與主體,都是具有不同的個性特質,散布于社會的各個階層,來源于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興趣愛好等,因此,關注的主體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關注的客體即網絡集群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國家安全到飲食習慣,從社會公德到娛樂風波,從直接利益到間接利益,網絡集群行為涵蓋面相當廣泛。從遠視的角度來抽象地觀察關注的狀態,其明顯的特征是分散性和不確定性。從力量來看,關注是吸收能量、匯聚力量的過程,最直接的指標就是關注量,它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量化網絡集群行為參與個體的多少,影響面的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等,作為指標之一可以形象而又直觀地反映關注所匯聚的力量。從意志來看,關注的結果是無數個合力共同作用決定的,也許每個參與者的出發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終點目標都是希望網絡集群行為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提高人們對網絡集群行為的關注度。
第二,轉化的維度分析。這里的“轉化”是指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全程中從關注向認同過渡的階段,是時間延續、情緒疊加、行為升級的過程。漸進式、動態化、非線性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從關注到認同的轉化所具有的常態屬性。這種轉化猶如化學反應的過程,基本條件是參與其中,催化劑是持續性,關注通過化合反應生成認同,并伴有能量的釋放。包括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內的眾多參與個體能從關注轉化到認同,是因為大家對網絡集群行為有共同的觀點,都希望去恪守社會最基本的公德底線,呼喚大家的良知,維護正義的尊嚴,抵制不良風氣,轉化的過程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和其他參與個體之間通約性最大化的體現。
第三,認同的維度分析。網絡認同是現實身份在網絡空間的折射映像,既虛擬又真實,是對某一事情的觀點一致、認為彼此屬于同一族群,具有親近感或可歸屬的愿望、贊同對方的觀點和行為,是一個使行為個體成為特定群體或組織一部分的心理歷程。認同的狀態是以個體自我的認同感為依托而存在的,認同感是少數民族大學生一種自我歸類的需要,當有涉及到自己身份歸屬的網絡集群行為出現時,這種認同感就會立刻被激活,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參與其中,加入關注、參與討論、發表言論、擴大宣傳等,并會主動地向周圍具有同質屬性的群體尋求支援。認同是彼此間相互建構、形成共識的過程,是交流觀點、增強信心、集聚力量的過程,是網絡集群行為情緒醞釀的過程,這種“認同力”的生命力遍及每一參與個體,會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內在驅動。認同的結果是凝練出“價值認同”,在得到了建構群體的共同認可后,化身為“認同度”,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贊同和支持,掌握了話語權,就能主導網絡輿論的走向,能把“認同度”的提升作為他們的行動標桿和精神動力。
從關注到認同度的轉變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意識從“休眠”到“覺醒”、話語權從“被動聽從”到“主動表達”、行為從“自然”到“自為”轉變的過程。
20世紀30年代末,美籍德國學者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借用物理學中磁場的概念提出了“群體動力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個體內在需要和環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并提出行為公式:B=f(P,E),其中b(behavior)代表行為、p(person)表示個人、e(environment)指環境、f(function)表示函數。因此,要探究某些行為的原動力,需要了解和分析行為產生時所處的內在心理力場和外在心理力場的情境因素,當人的需求未能滿足時,就會產生內部力場的張力,環境起著導火線的作用。
“群體動力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去尋找和揭示群體行為與群體中個體行為的動力源,從群體成員間的關系以及整個群體氛圍中去把握群體行為的變化過程,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原動力分析也可以借鑒勒溫的“群體動力理論”,雖然一個是物理現實社會場域,一個是網絡虛擬空間場域,但是它們之間具有通約性,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行為也是個人特質和網絡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網絡集群行為通常也是現實熱點事件在網絡空間的映射。典型的網絡群體動力系統包含三大要素:凝聚力、驅動力和擴散力,其中凝聚力是保證網絡群體穩定的因素,驅動力是促使網絡集群行為發展和演化的因素,擴散力則是網絡集群行為放大和催化、釋放能量的因素,涵蓋了個體、群體和社會三個層面,形成網絡集群的動力場(如圖2)。

圖2 網絡集群行為的原動力場
第一,從關注到認同,個體層面的凝聚力。相同的關注點是凝聚力產生的起點,少數民族大學生擁有自身的生活經歷、民族習慣、風俗傳統和價值觀念,當他們面對多元文化融合的網絡信息時,他們會將自己與其進行比對和對接,而這個過程就是孕育關注點產生的過程。有的同學從原來較為封閉和落后的生活環境來到城市讀大學,城市學習生活的陌生感容易讓他們產生迷茫和困惑,他們希望借助網絡來尋找答案,而面對復雜的網絡信息時,有些報道眾說紛紜,他們容易產生認知上的迷失,僅憑自己的直覺參與其中,成為網絡集群的一份子。有的同學看到涉及到自己家鄉或者本民族的新聞事件時,由于民族感情和家鄉情懷的存在,容易以一種感情激進的方式來響應號召、發表觀點、參與網絡集群行為。有些低年級的少數民族同學接觸到網絡信息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對網絡文化和網絡行為還不適應,誤認為網絡空間是虛擬的和隱蔽的,可以盡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緒,容易做出一些網絡失范行為,發表一些過激的言語和主張,殊不知這些敏感的只言片語再經過網絡傳播效應放大后會產生網絡輿論的漣漪,波及到其他潛在的參與個體并對其產生認識和思想上的波動。當個體受網絡集群行為的目標吸引時,會自覺地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追求目標,持續關注下去,然后在與其他參與個體互動建構的過程中,既產生了觀點的認同,又產生了彼此的依賴。共同的關注成為網絡集群的粘合劑,每個參與個體彼此間互相吸引,形成向心力和歸集力,彰顯出網絡集群的凝聚力。
第二,從關注轉向建構認同,群體層面的驅動力。網絡群體的驅動力是創造網絡集群效應、促進網絡群體事件發展演化的動力因素。網絡群體是網絡參與個體歸屬感的行為表現,歸屬群體可以產生安全感、力量感和認同感。網絡集群是一種典型的非正式群體(Informal Group),與正式群體不同,是一種自然結合的、成員活動和成員相互關系無明確組織章程、組織結構無固定組織形式的群體,在形式上是自發組織的松散結構,在內核上卻有一致的認同來牢固組織和串聯成員,保持結構的穩定性。有些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民族偏遠地區的農牧區或者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他們進入大學生活以后,網絡信息平臺給他們帶來了以往得不到的信息和交流方式,他們會主動地加入本民族或者自己感興趣的網絡社交群體,尋找一種歸屬感。有的同學習慣于將自身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的看法發表在微信和QQ“朋友圈”內,或者通過留言的方式參與網絡熱點話題的交流討論,并積極尋找與其他參與者的共同觀點,努力達成共識,形成認同。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同其他網絡參與個體互動建構認同的過程,也是網絡群體驅動力蓄能和啟動的過程,一旦確定航向,就將全力加速前進。網絡群體的歸屬和依靠可以讓大家相互確認、增強信心,相互鼓勵,分擔壓力,相互團結,同向而行。網絡群體的驅動力是網絡集群效應的釋放,產生高于個體N倍的能量,而且,當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靠自身的慣性就可以持續滾動下去,造成事態不斷升級。
第三,社會層面的全媒體助推網絡集群行為的發展。在當下“自媒體”和移動互聯時代,網絡實現了全媒介的覆蓋,網絡信息源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形成點狀、鏈狀、網狀的立體化的信息發布和傳播路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信息的接受客體和傳播主體,我們對網絡信息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關注和收藏,吸收信息;二是評論和分享,是對外傳播和擴散,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和價值輸出。與此同時,網絡使得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重,網站為了吸引訪問量,特別注意用醒目標題去報道社會熱點,還會設置留言評論板塊讓瀏覽者進行跟帖和評論,表達看法,與其他參與者共同交流。個人為了能在“朋友圈”刷存在,炫耀自己是“網絡達人”,會及時地分享熱點新聞,主動附加發表自己的評論,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受和支持自己的觀點。江澤民同志早在1993年11月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民族宗教無小事”的論斷。如果有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時,更會格外地引起社會和輿論的關注,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利益、國家民族邊疆穩定的事件更是會受到全媒體和全社會的關注,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面積更大、影響更廣,每個參與者都是擴散力的貢獻者,每個信息的接收者可能成為下一個潛在的參與者,形成網絡集群擴散的效應回環,網絡的擴散力讓網絡集群行為的擴散力達到最大化。
當少數民族大學生面對網絡集群行為時,由于存在著從關注到認同,進而參與其中的無形的原動力存在,他們的一些網絡行為受到潛在的原動力驅使,加之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是很強,一些網絡行為規范意識還有待提高,需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加強教育和引導。就關注和認同的性質而言,也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良性的網絡集群行為是社會正能量的傳遞,如網絡上的愛國主義、愛心接力,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上為中國女排點贊等;惡性的網絡集群式的關注和認同會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如某些國際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借助網絡向少數民族大學生傳播一些鼓動民族分裂的言論。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為了揚長避短,充分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凝聚全民之力、引領網絡民意,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們在面對網絡集群行為時進行及時的疏導和化解。
第一,化解狹隘,提升關注和認同的高度。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各民族的知識精英,更是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份力量,所以,要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視野,不能只限于對自己本民族的關注和認同,要自覺地提升到“五個認同”的高度。2015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3〕。因為“五個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才能促進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
第二,端正自我價值觀,對接社會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人們在現實社會和網絡空間的價值引擎,要內化為人們的一種自覺的意識。因此,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面對網絡集群行為時,避免低俗娛樂、任性張揚和不計后果等網絡失范行為,對于關注和認同的方向選擇上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高度一致,在日常行為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培養自我的主體責任意識。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正處于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遇到事情易沖動,看待問題易偏激,容易陷入狹隘思維陷阱,導致在行動上缺乏自我判斷,做事不考慮后果,有時僅憑自己的直覺而不顧一切地盲目從眾。我們需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主體性認識的培養和教育,增強自我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提升關注和認同水平和境界,提升自己的網絡道德和素養,多一分責任擔當,少一分隨波逐流,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自覺恪守網絡責任和義務,自覺成為不良網絡集群行為蔓延傳導的“隔離帶”,要經受住各種不良網絡輿論誘導的考驗,要經受住“朋友圈”等各種不負責任炫耀的考驗,要克制住自己在網絡上非理性的情緒釋放。“解鈴還須系鈴人”,原動力場的核心還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己,每位同學都要從我做起,端正立場、穩住情緒、管住行為,堅守住網絡空間道德和法律的陣地,維護網絡社會運行的良好秩序。
第四,凈化網絡環境,弘揚正能量。少數民族大學生個體居于原動力場的核心位置,不能忽視網絡環境的放大和傳播效應的作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家的日常生活行為越來越受到網絡的影響,網絡在給我們帶來快捷和便利的同時,網絡集群行為也時有發生。網絡空間是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不僅僅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還包括其他網絡群體,大家要多一分“正能量”,少一分“負能量”;多一分“正面報道”,少一分“負面消息”;多一分“國家利益”,少一分“自我私欲”;多一分“官方來源”,少一分“流言蜚語”;多一分“道德約束”,少一分“道德放縱”,讓我們每個人盡己所能地成為凈化網絡環境的踐行者、傳播者和推動者,全社會攜手共建網絡美好家園。
〔1〕教育部.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EB∕OL〕.(2016-10-17).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 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2_284504.html.
〔2〕朱宏勝.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層次分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6,5(3):149-152.
〔3〕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N〕.人民日報,2015-08-26(1).
From Attention to Identification:An Analysis on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luster Behaviors
Zhu Hongsheng
(College of Marxism,Bengbu University,Bengbu,Anhui 233030,China)
Facing the network cluster behavior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the attention is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ir participation,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reading,tracking,interaction and proposition.The conversion from attention to identification activate the original power that covers three radiation dimensions:individual,group and society.It needs to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dynamic field,and safeguard national unity and stability together.
minority ethnic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luster behaviors;attention;identification;original dynamic
C957
A
2096-2266(2017)09-0007-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9.002
(責任編輯 張玉皎)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與對策”(15JZD003);安徽省教育廳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安徽省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預防機制研究”(SK2014A309);安徽省教育廳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國內外訪學研修重點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研究”(gxfxZD2016281);蚌埠學院“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2014182)
2017-02-24
2017-03-29
朱宏勝,講師,主要從事網絡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