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莉


【摘 要】中國傳統銀飾品有數千年的歷史,其綿延時代久遠,地域分布遼闊,存世量豐實,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本文通過銀飾的發展、紋樣、特點等方面的論述,反映了重視中國傳統銀飾品的收藏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銀飾銀器 收藏 傳統 現實意義
當一場場聲勢浩大的藝術品拍賣一錘定音、塵埃落定之后,人們往往注重的是成千上萬的成交金額,在意的是一件件字畫、瓷器、雜件在拍賣成交中的驚人價位。人們甚至連瞅一眼散落在櫥角中的古代銀飾品都來不及,便匆匆跟隨著收藏大勢里的熱門貨風馳而去,對古銀飾品來說是一種悲哀。在悲哀的同時,人們失去的是一代一代人保留在古銀飾品中別樣溫馨與親情,一代一代銀匠精湛的工藝。反思之余,大有必要讓人們了解傳統銀飾品的歷史,讓更多的人在收藏熱門的大勢里尋找新的天地,到古銀飾品的世界里淘金掘寶,尋求樂趣。
中國傳統銀飾品有數千年的歷史,其綿延時代久遠,地域分布遼闊,存世量豐實,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中國傳統銀飾品品類之紛繁,技藝之精湛,寓意之深刻,寄情之獨特,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在人類活動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石器,隨后是陶器、玉器、銅器。金銀器較晚。金器出現在商代,銀器出現在戰國。銀器之所以比金器晚,是受古代冶煉技術所限,因為白銀是和其他礦體相混合,多是共生礦,不便分離提純,不像采掘獨立的金屬礦物和沙里淘金那樣容易。
黃金、白銀最早是作為財富收藏與炫耀的。“上馬金,下馬銀”,展示主人的富有與地位顯赫。白銀也在很長時間作為貨幣流通,銀元寶、銀錠、銀圓。白銀的準確產生年代無書籍記載。銀飾銀器,從考古發掘發現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歷經南北朝的延續,至唐代開始日漸興盛,到明清、民國,銀飾銀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為輝煌的鼎盛時期。
銀飾、銀器為何受到人們青睞,人們對它為何如此情有獨鐘,是與銀獨特質地有關。“唯金上品”,銀居中。銀不是黃金那樣稀罕金貴,又不像銅那樣低檔,充滿銅銹銅臭。黃金雖貴重,但它金光閃閃,鋒芒畢露,耀眼刺目,有驕奢灼人之感。銀則白靜溫潤,不艷不嬌,不顯山露水,恬淡平和,招人寵愛。
白銀還有一個特點,便于加工。它的化學性能穩定、硬度小、質地軟、熔點高、傳熱快,富有延伸性、可塑性。可以擊打成比紙還薄的銀箔,可以拉成頭發般的細絲。還可以與金、銅、鋁、鉛等金屬熔合,制成鎏金鍍銀的各種合金制品。銀的生產設施簡單,爐子、刀、鑿、鏨、錘等。幾件常見的工具,憑借一雙巧手,發揮工匠的聰明才智,便可以制成各種精美的產品。因此,它也磨煉和培養出許多能工巧匠,成就一代代技藝高超的工藝大師。
中國銀飾、銀器制品,受青銅器影響,最早銀器出現的蟠璃紋、龍鳳紋、幾何線紋、均脫胎于青銅器。銀飾、銀器的種類很多,從實用器皿的杯盆碗盞、煙具茶具、祭祀兵器,到婦女兒童的佩飾、發簪、釵環、耳墜、胸牌、胸鎖,以及花草魚蟲、飛禽走獸、人物花卉、詩文典故等,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就工藝而言,有澆鑄、模壓、雕鏨、花絲、鑲嵌。明清時期還有琺瑯、細翠等。
銀飾、銀器制造本源于民間,但從秦開始便引起上層特權階級的注視。皇家設置了專門為皇親貴族服務的銀器管理與制造機構,旨在壟斷,不準民間擁有。皇家征集能工巧匠,專為他們生產制造銀飾銀器。其制品除供皇宮使用外,或送王公貴族、賞賜大臣,或作禮品贈予友邦。明宣德年間,皇家制造局專門制訂了工匠制度,規定各地工匠要輪流到京城服務三個月,為皇帝制造金銀器物,促進了京城與地方、官家與百姓的交流滲透,推動了金銀制造技術的提高發展。
對金銀器皿的生產,歷朝歷代是屢禁不止,屢摧不垮。民間生產,仍是如火如荼。明清時期,銀器開始從達官貴族、富賈商人官邸,進入尋常百姓人家。銀飾、銀器在民間落地生根,形成一個遍布城鄉的龐大體系。
銀器既能裝飾美化生活,顯示富貴高雅,還能消毒殺菌,驅邪降福。銀器對家族的子孫繁衍、興旺發達、延年益壽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極大限度地滿足了民眾的精神崇拜和心靈寄托。因此不論是中原漢族,還是邊遠少數民族,不論城市還是鄉村,君臣民眾,男女老少,哪個家庭不擁有銀器,哪個成員不佩戴過銀飾。只是有數量多少、質地優劣之區別。富人選擇純凈的銀質,打造大型渾厚、工藝復雜精湛的器物。窮人則根據需要,選擇粗劣一些的合成材料,打造小型單薄的物品。
中國銀飾、銀器的工藝表現手法更是五彩繽紛、魅力無窮。婦女用的發簪、頭釵、耳墜、手鐲,各種各樣的造型,千姿百態。尤其是兒童胸前的銀牌、銀鎖,更是百花齊放、絢麗多姿,如麒麟送子、長命富貴銀鎖等。麒麟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瑞神獸,據說是歲星散開而生成的。它武而不為害,不踐生靈,不折生草。它的造型很奇特,全身鱗甲,牛尾,狼蹄,龍頭,獨角,卻一點都不兇狠嚇人,麒麟送來的童子長大后必是賢良之臣,能成為治國的棟梁之才。民間藝術塑造了“麒麟送子”的造型,一童子騎在麒麟背上,行于云彩之中,童子手中常執一蓮花,表意為連生貴子。
舊時人們認為福有五種,最為重要的是長壽與富貴。《舊唐書·姚崇傳》里曰:經云,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因此,很多小孩一出生,脖子上就掛上如意云頭形的掛鏈鎖,中間刻有“長命富貴”的字樣。邊飾為各種吉祥圖像,如“天官賜福”“狀元及弟”“祝三多”“延年益壽”以及名人字畫、戲曲人物等各種畫面等,品種繁多。其間有看不完的景色,讀不盡的文章,吟不盡的詩句,解不透的哲理,寄托人們無窮無盡的思念和祝福。
中國銀飾、銀器的生產,到明清已形成很大的規模,具有普及城鄉的營銷網絡。全國各地市和集鎮、銀樓、銀鋪、銀作坊難以數計,或制造、或買賣,已形成一個獨立的行業、許多老店生意興隆,幾代不衰。
中國銀飾存世量很多,除了皇宮和墓葬以外,大多數藏于民間,民間是一個巨大的銀飾寶庫。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出品,距今年代較近,腐蝕損毀較少,遺存了許多技藝高超、新穎獨特的精品絕品。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社會的變革、觀念的更迭,人們對古銀飾品很少問津,因此許多銀飾品廠應運而生,人們又可以在首飾店里看到為數不多的新制作的傳統的銀制長命鎖。但是這些商店出售的銀飾品大多是流水作業、機器生產,有的更是掃描復制、千篇一律、刻意呆板,缺少生機和靈氣,這些是“工藝品”而不是“藝術品”。
當有些人開始重新看待與思索傳統銀飾品的價值與意義時,豈不知懷舊也正成為一種時尚。中國傳統銀飾品都是手工制造,一件一個造型,一品一個圖案。即使同一個圖案,不同的匠人制造,由于各人的技巧、修養的差異,也具有不同的品位和神韻。
為何談起重視,也不是空穴來風。作為藝術品在收藏界的默默無聞是一方面,那不經意的損壞,確實讓人心痛。曾多次遇見許多人拿出家中的傳世古舊銀飾品到銀鋪重新熔化打造,很是不能理解,即使重新打造的款式工藝甚是滿意,但其做工、紋樣卻無法與過去相比。更為重要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的東西,就這樣被毀壞了,那一層層由歲月磨損而造成的由里而外淡淡幽青色的光澤和那么柔順的包漿到哪里還能尋找。
重視中國傳統銀飾品的收藏,是我們研究傳統銀飾品的歷史、文化、技藝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財富,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促進當今的銀飾品制造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傳統銀飾器收藏的門檻較低,大量清末民初的銀飾器價格仍然比較便宜,不少做工考究、圖案精美的傳統銀飾器與同時期的藏品無法相比,在這種情況下投資收藏傳統銀飾品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投資收藏傳統銀藏品,絕不是貴族的收藏,它是一般工薪階層都能承受得起的一種消費。既藏有小小的古銀飾品,又能欣賞、擁戴,還能增值,一舉多得。古銀飾品收藏增值的空間有多大,不敢肯定,但其增值毋庸置疑。
最后面對我們世存的所有傳統銀飾品,我想說的是將它們永久地珍藏,恒久地守望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祖輩的氣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