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教育是全新的領域,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責任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正視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給大學生發展帶來的弊端,探尋當今教育體系中不利于創新精神培養的因素,進而尋求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徑,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中心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教育;素質教育
創新精神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創新精神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點,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培養創新精神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點,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新的社會環境對高等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能簡單停留在知識的傳播這個較淺層面上,教育者應超越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通過科學探索與研究不斷物化并生產知識。
創新教育是全新的領域,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責任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正視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給大學生發展帶來的弊端,探尋當今教育體系中不利于創新精神培養的因素,進而尋求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徑,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中心問題。
一、創新精神不足給學生后續發展帶來的弊端
(一)忽視差異性與多樣性,抹殺學生的個性發展
毋庸置疑,推進素質教育使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但放眼中國高等教育,應試教育仍占據重要市場。這一方面源于中學應試教育的強大慣性,另一方面高等學校自身也難咎其責。許多領導更喜歡將素質教育當作一句漂亮的口號。不可否認,這種步調一致、標準答案式的模式在培養學生系統掌握知識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同時應試教育更易于把學生訓練為機械的、被動的答題機器成為缺乏獨立思維能力、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庸才”。在學習方法上,應試教育既忽視了人才個體在性情稟賦、趣味愛好和接受程度上的差異性,忽視了人才個體發展的多樣性。而人才個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恰恰是創新教育的根基,創新人才的產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結果。應試教育還直接波及家
庭與社會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應試教育的感染帶。更為嚴重的是,應試教育強行把一些不符合一定標準的受教育者淘汰出去,使他們喪失自信與自尊。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被教條地扼殺在搖籃里人才的發展失去了其個性特征,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鮮的活力。
(二)缺乏鉆研精神難以滿足社會需求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我國人才市場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難尋職業,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數以百萬計的中學生渴望踏進大學的門檻。社會學家驚呼,未來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是無業的大學生。當然大學生不能就業具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但高等教育無疑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從表層看,大學生不能就業是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造成人才的相對過剩。
但是如果我們從大學教育的角度深入探尋不難發現,這主要是由于過弱的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功利導向和過強的共性制約所造成的,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現。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知識化進程的加快,職業變更的頻繁,單純由書本知識所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已很難適應社會的變革。因此,人才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低,而這正是我們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援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對培養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詮釋。
二、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在高等教育中強化培養創新精神關鍵在于轉變觀念,尋找科學的途徑和方法,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在教學諸環境下審視反思,銳于改革,根據院校的自身特點尋找到一條合理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辦學新模式。
(一)確立以創新實踐活動為重點的新途徑這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手段
1.應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使高校教師和學生形成巨大的時空差距,教師與學生似乎處于兩個不同的世界,教師與學生很少進行交流與溝通。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加強教師的師德培養,增強其服務意識提高其職業素質。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之中去,了解自己的服務對象從學習生活各方面關心他們。同時,學生應該走到教師身邊,不但學習教師的專業知識,還要學習他們的為人。師生新型關系的確立,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實施創新教育,學生可以更直接地創新學習。
2.應建立各種實踐活動
知識掌握程度和創新能力水平最終都要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來檢驗。因此實踐活動,特別是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技能及實現創造目標的重要手段和橋梁,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關鍵環節。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實踐活動多種多樣,如參加模擬大賽等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都可以進行。教師教學中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注意選擇和發現具有優良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學生,并對其提供優越的創新條件和環境,加強其個性培養,升華其創新水平。高等學校應進一步完善學分制設立“創新學分”,推進外語、計算機、數理化等基礎學科的分層次教學,擴大文理交叉強化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增加以強化文化素質教育為目的的選修課的種類和數量,組織重點培養創新人才的教改實驗班,真正使創新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二)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
社會實踐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不斷擴大實驗教學范圍,加強高校實驗室建設,組織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鍛煉,在實踐中發現不足,使他們切實感到探索新知識的必要。要在高校建立創新與技能培訓中心,為學生提供科學實驗、科技發明、技能培訓的場所,鼓勵他們自主創業,通過多種多樣的適合學生特點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創新能力得以發展和提高,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徐茂華.高校創業體系初探. [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5)
[2]陳彥麗.高校創業課程設置的目標及體系構建. [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9(5)
[3]曹勝利.創新創業教育呼喚模擬教學與體驗式課程. [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9(8)
作者簡介:楊敬東(1963—),男,漢族,吉林省通榆縣人,吉林建筑大學測繪與勘查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