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遠
摘要: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雖然它的知識看起來較為復雜,但是實際上,它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并且為我們的生活發揮著中重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以及生產環節中都需要運用到化學知識。高中化學是化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其中的知識同樣能夠作用與我們的生活,本文對高中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活;應用
一、高中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體現
1、鋁元素對人體的危害。很多人認為鋁是無毒元素,因此鋁制炊具、含鋁凈水劑、含鋁發酵粉等在生活中被大規模使用,但是通過近年來對鋁元素的研究表明,長期接觸鋁元素會造成人體代謝功能紊亂,引起鋁元素中毒。由于鋁元素中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病發前身體不會出現過多的異常,但是一旦病發后果非常嚴重,最為常見的現象是老年癡呆。因此,在生活中要減少與鋁元素的接觸,減少食用油條的次數,選擇胃藥時注意觀察胃藥的主要成份,如果以氫氧化鋁為主要成份建議不要購買;購買炊具時建議選擇以鐵、不銹鋼為制作材料的炊具。
2、食用加碘食鹽。碘對于人體來說是一種較為重要的元素,它對人的身體健康與身體情況有著直接影響,如果體內缺少碘元素,人身體會出現多種疾病,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甲狀腺腫大。紫菜、海帶等海產品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但是我國內陸省份較多,這些海產品無法供給到每個省份、每名群眾,因此國家在食鹽中加入碘元素。加碘食鹽中含有豐富的碘酸鉀,它能夠為人體提供碘元素,但是碘酸鉀自身性質不穩定,在高溫、光照條件下容易分解,在保存食鹽是需要放置與陰涼處;在烹飪過程中,加鹽后要迅速出鍋,保證人體對碘元素的攝入。
3、水垢的形成與消除。碳酸氫鈣能夠在水中溶解,在加熱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后,碳酸氫鈣會由于受熱產生化學反應,分解為二氧化碳、水與碳酸鈣,碳酸鈣逐漸附結在鍋底、杯底以及暖瓶內壁上,經過較長時間的使用,碳酸鈣的數量逐漸增多,就會形成水垢。在生活中去除水垢的最佳方法是使用稀鹽酸,稀鹽酸能夠與碳酸鈣發生化學發應,形成一種名為氯化鈣的物質,氯化鈣可以溶解與水中,用水清洗后就能夠消除水垢,但是在清除水垢過程中需要注意對稀鹽酸的使用,鹽酸屬于酸性物質,會對人的皮膚產生損害,因此不可用手直接接觸稀鹽酸;在清理完畢后需要進行多次沖洗才能夠重新使用暖瓶或水杯。
4、使用水果解酒。在日常生活中,與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之間的應酬活動在所難免,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飲用大量的酒水,酒類中含有乙醇,過度攝入乙醇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在應酬過程中,有些人會為自己點一瓶果汁,這是因為水果中含有的有機酸可以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脂類物質,減少酒精帶來的不良反應,幫助人解酒;食醋中含有乙酸,乙酸同樣能夠與乙醇發生發應,達到解酒的目的,但是由于食醋與水果具有較大的不同,因此在生活中,人們更加傾向于使用水果解酒。
5、乙醇與乙酸的使用。在上文中提到過乙醇與乙酸,乙醇是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出較大的作用。乙醇汽油正在被我國大規模使用,在乙醇汽油出現之前,我國使用的汽油是含鉛汽油,但是隨著我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含鉛汽油的使用逐漸減少,乙醇汽油的出現改變了當前的局面,乙醇汽油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與水,這些物質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少,減少了汽車尾氣排放對空氣以及人民身體健康的危害;乙酸主要被應用于飲食制作上,在制作饅頭的過程中需要使用面堿,因為饅頭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乙酸,通過面堿與乙酸的發應會排出饅頭中所包含的氣體,讓饅頭擁有更好的口感,烹飪菜肴也可以加入食醋,用以保護各類蔬菜的營養物質。
二、提升生活中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我國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與化學知識有所接觸,初中三年級正式開設化學課程,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對化學知識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化學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觸或應用著化學,在生活中應用化學知識首先應該對化學知識有著熟練的掌握程度,在學習新課程之前應該進行預習,了解新課程的內容,對于重點難點要做好標記,在課堂上詢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跟上教師的思路,注重對知識的了解掌握,同時注意復習學過的知識,對待自身存在問題的知識要及時向同學或者教師求解,讓自身能夠對化學知識進行更好的掌握。其次,利用所學習的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上文中提出的幾方面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較大的關聯,在熟練掌握高中化學知識的基礎上,將化學知識與生活中發生了各類現象進行結合,通過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這樣能夠提升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鞏固對化學知識的良好掌握,同時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為他人的生活提供一定便利。
參考文獻
[1] 朱佳雯. 高中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J]. 科技展望, 2017(7): 15-16.
[2] 徐闊勤. 淺談初、高中化學知識在軍事上的應用[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09(11): 57-58.
[3] 王益歡,季春陽. 探究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探索, 2012(3): 29-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