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霞
摘要:古詩詞是華夏文明的象征、是璀璨的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歷史的豐碑。古詩詞是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
關鍵詞:語言;朗讀
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詞,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那么,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呢?本人結合多年教學的經驗,略談自己膚淺的幾點看法:
一、創導自主誦讀、整體感知
古詩詩人在創作古詩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指點學生自己看注釋,查資料,或者聯系上下文把文字的意思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于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但是,古詩詞的語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學生對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大特色,這就需要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反復誦讀,才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清平樂 村居》,學生根據注釋大概了解詩意后,我重點引導學生誦讀。先是劃節奏讀,然后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比賽誰能美美地背誦,最后根據畫面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詞人想表達什么情感?學生都能體驗理解,并能背誦和說說詞的意境,思維活躍,表達優美,雖說法不盡相同,但詞的意境美已淋漓盡致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學生,情感得以共鳴。
二、反復吟誦想象,升華情感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于古詩學習至關重要。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反復的吟誦意境深遠、優美的詞句,使學生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形成意象鮮明生動的畫面呈現在學生腦海中,感受直至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情感,那么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因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逐字逐句分析,品味語言。在古詩詞大體理解基礎上,重點講解一兩個字詞,這樣就可以表現出深遠的意境,使學生看到一幅幅更加生動的畫面,通過評詞析句,讓學生感悟情境之中深刻內涵。要善于將古詩詞中的語言轉化為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畫面,以喚起學生對物象,情境以及事件的切身感受和鮮明印象,讓靜止的語言文字活躍起來。我在《泊船瓜洲》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通過注釋和自由誦讀對這首詩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再鼓勵學生有節奏的、反復、有感情的誦讀,學生先是體會到作者想表達思鄉之情,再抓住“綠”這個詞感受到江南的春天如此美好,可作者無心欣賞這美景,只盼望早日回到家鄉。這樣,學生便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三、強化語言積累、深化古詩詞的學習
新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又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要課內外結合,要前后聯系,要合理利用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我們高學段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巧妙地根據主題引導學生回憶前面學的詩詞,適當推薦同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誦讀。例如,在學習呂巖的《牧童》時,先引導學生回憶描繪童趣的詩詞,出示一些已經學過的描寫兒童的,如胡令能的《小兒垂釣》等對比略讀,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讓學生感受到童年的快樂,還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平時的語言訓練中,要讓學生適當引用詩句,增加語言的魅力;在口語表達中,可以因地置宜地利用詩句提高語言的說服力;在課后練筆中,可以把詩句寫成短文,對比閱讀理解;在與學生說理教育時,可以引用詩句讓其明白,如惜時句,愛國句,親情句等。
四、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白蕓香.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的高效教學[J].科技視界,2015(15):206.
[2] 曾粉娥.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學周刊,2014: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