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
當前,我國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流行趨勢明顯的現實,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病人數不斷增加。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對患者及家屬都是一種嚴重打擊,突發事件往往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迫使患者不得不重新調整生活狀態。因疾病導致的軀體不適也經常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癥狀,而傳統的單純醫學模式常忽視精神心理因素,致使病后存活下來的患者仍持續受負性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進而為社會和家庭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關注患者的軀體與心理,實現醫學與人文完美融合的“雙心醫學”近年得到迅速發展。在這一領域,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院自2013年開始,即在心臟康復“五大處方”的基礎上,加強“雙心醫學”學科建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重視診治心血管疾病和同時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雙心”健康,為患者提供溫暖的人文關愛環境、心理支持和治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避免了過度檢查和對心理疾病的誤診,深受患者贊許。因此,本刊記者重點圍繞這一話題,對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董少紅教授做了深入采訪。
缺失服務與關愛,
那是“冰冷”的醫學
“我們醫院是最早在深圳地區開展‘雙心醫學探索的。”采訪一開始,董少紅教授便坦率地介紹說,“目前,我國對冠心病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發病后的搶救、藥物治療和血運重建手術方面,而發病前的預防以及發病后的康復——包括二級預防,卻很少去關注和投入醫療資源;于是,大量發病后的患者得不到進一步的醫學指導,從而反復發病、反復住院,致使醫療開支不堪重負。”
她轉而介紹說:“在深圳地區,我們醫院也是最早開展心血管介入診療的醫院。目前,我們能開展的介入診療技術基本涵蓋了各類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的患者人次也在逐年上升。在臨床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被成功救治下來,但由于這一疾病的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而且,越是年輕的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疾患越嚴重,所以這種狀況讓我們不得不給予足夠的重視。”
“那么,如何讓這些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和康復,延緩疾病的進展,減少心血管事件的急性發作,讓生活質量變得更好呢?這已經成為我們目前臨床工作上急需解決的問題。”董少紅教授接著說,“事實上,我們醫院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針對冠心病PCI術后病人的‘PCI俱樂部,主要進行患者的管理和醫患交流。PCI俱樂部成立后,大力倡導‘健康的心,快樂人生的心臟康復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董少紅教授闡述道:“盡管冠心病介入治療技術的發展促使冠心病的治療結局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PCI 不能解決心血管疾病的所有問題。介入治療發展的瓶頸,更揭示了心臟康復是彌合醫療服務鏈的必然路徑。患者往往‘可以忍受病痛,不能面對冷漠;所以,醫務工作者如果沒有服務與關愛,只開展藥片、支架與手術的醫學服務,那無疑便是‘冰冷的醫學。”
董少紅教授進一步介紹說:“在這種認識的驅使下,我們最早在深圳地區開展‘雙心醫學的研究與實踐,并建立了‘雙心門診,關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與睡眠問題。”她表示,心臟康復是通過管理實現服務和體現關愛的溫暖醫學,它是全面、全程的醫學管理、服務和關愛,包括藥物處方、運動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含睡眠指導)和戒煙處方。“從2012年開始,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在探索心臟康復‘五大處方在臨床工作中的實際運用,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它在我們的臨床日常工作中落地執行。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科內成立了心血管康復治療室,同時全科全員培訓心臟康復的理論知識,把‘五大處方的內涵與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路徑相結合,科學實際地拓展‘雙心醫學的內涵和外延。從住院患者的1期康復開始,我們科的每位醫生、護士都用‘五大處方管理患者,同時結合我們網絡醫院的患者管理平臺,加強患者的出院后管理與隨訪。目前,我們相繼組建的‘PCI俱樂部‘過好支架人生俱樂部‘房顫病人俱樂部等患友組織,結合心臟康復‘五大處方,定期針對院內、院外患者舉行不同主題的醫患交流活動,一直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化的疾病管理與服務,幫助患者過好支架人生,努力踐行心臟康復之道。”
多措并舉,不斷提高
院內院前胸痛救治效率
采訪前記者了解到,深圳市人民醫院于1994年被評為深圳首家“三級甲等”醫院。作為該院心內科主任和學科帶頭人,董少紅教授在介紹她的團隊近來取得的主要成就時,重點闡述了該院胸痛中心的建設經驗。
她在談及這個話題時首先表示:“我們科室目前已發展的亞專科有冠脈介入中心、結構性心臟病中心、大血管及外周血管中心、心律失常與電生理診療中心和心臟康復中心,并于2015年3月成立了心臟超聲及影像中心。2015年,我們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團隊共同完成了1例房顫病人的左心耳封堵術及4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病人的左心室降落傘封堵術。結構性心臟病中心進一步普及了常見病種的介入診治,開展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的靶向治療,疑難病例如邊緣不良的ASD、巨大PDA、膜部瘤VSD等的診治,以及特殊病例如AMI合并IVS穿孔、肺動靜脈瘺、冠狀動脈瘺、復雜先心病等的診治。目前,我們仍在積極篩選房顫及室壁瘤病人。我們的電生理中心主要側重于復雜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治療、房顫導管消融、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險分層和高危患者的識別;大血管及外周血管中心可完成急性主動脈夾層急診介入手術,腎動脈狹窄、外周動脈病變、頸動脈狹窄的介入治療,并對慢性腎功能不全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進行動靜脈瘺修補術。”
談及該院胸痛中心建設的個性特色時,董少紅教授介紹說:“2015年9月10日,我們醫院順利通過第五批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正式獲批‘中國胸痛中心醫院。”隨后她坦言,目前,該院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已接近兩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和實踐,他們的胸痛中心相比其他醫院的特色之處在于——
一是設立了胸痛中心專線電話,便于一鍵啟動胸痛急救。endprint
二是急診管理創新。急診CT與急診科同在一樓,距離僅有20米,可快速進行CT檢查;急診心臟超聲檢查專人值班;檢查場所均設置成無障礙通道,利于病人的搬運;啟用胸痛救治專用病歷,使原始數據記錄更便捷、精準。
三是門診管理創新:胸痛患者憑借胸痛優先卡可以優先完成心電圖、心臟超聲、CT、取藥及繳費;門診住院登記繳費處設立胸痛優先繳費窗口。
四是與深圳市急救中心密切協作。該院是深圳地區第一家與“120”急救系統建立全面合作的胸痛中心醫院;雙方全年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探討改進措施;定期開展實戰演練,提高救治水平。深圳市醫管中心支持并將該院設定為深圳市胸痛質控中心。2016年,該院和深圳市急救中心擬進一步建設由“120”及胸痛質控中心引導下的“深圳市區域性胸痛中心救治聯合體”。其核心內容包括:制訂深圳市胸痛救治衛星云圖,在市急救中心專配“胸痛單元”試點救護車,通過胸痛質控中心與“120”信息實時對接,即時實施救治,提高救治效率。
五是他們和深圳市地鐵公司協作,將“把握胸痛救治黃金120分鐘”公益廣告通過地鐵平臺向全市市民宣傳,反響極大。
六是攜手醫政主管部門,向政府爭取資源,同時努力說服社保部門支持胸痛患者專項救治。
七是作為深圳市胸痛質控中心,他們在一年多前即完成了“深圳市25家公立醫院胸痛救治基線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進一步優化了深圳市胸痛救治規范流程,進一步完善了深圳市PCI醫院和非PCI醫院分級標準和STEMI救治質控體系。
董少紅教授還表示:“通過上述措施的開展,我們一直致力于不斷提高院內胸痛救治效率,將胸痛救治提前到院前,提前到病人發病后能及早電話呼救醫療救護,最終贏得深圳市胸痛救治整體獲益。未來,我們將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及中國科學院緊密聯系學科建設及學術交流,加強科研發展,并進一步發展心血管超聲及影像中心,不僅讓心血管內科醫師提高自身能力,還拓展了診斷思維。我們將把心血管超聲、心血管核磁、心血管CT、心血管核素以及心血管造影整個融合在心血管疾病診治過程中。”
她還介紹說:“超高分辨率光聲成像超聲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室研制成功的一種新的影像技術,它通過探測生物組織對脈沖激光的選擇性吸收后產生的超聲信號,對血管內斑塊的組織成分、斑塊的炎癥程度、支架貼壁情況,可以進行十分精確的分析,具有非常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目前,我科攜手深圳宋亮教授團隊,正在積極籌建深圳市心血管精準介入診療重點實驗室,在光聲成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開展廣泛合作,力爭在5年內將這種新一代光聲多模態技術在臨床上開展運用,為我國心血管疾病的診治帶來革命性的進步。未來,我們的團隊還將與社康緊密聯系,啟動深化社區健康服務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實行轄區社康中心一體化管理,構建新型轄區社康服務管理架構,創新社區健康服務運行機制……”
致力學術交流,為推進我國
心血管疾病診治發展發力
據記者了解,“鵬城心血管論壇”是在我國南方乃至全國均有著廣泛影響的心血管學術會議,2016年6月25日在深圳召開的“第二屆鵬城心血管論壇”,由董少紅教授出任大會主席。因此,在采訪中,她還簡要回顧了那次學術會議的盛況。
董少紅教授表示,“第二屆鵬城心血管論壇” 旨在為從事心血管臨床和基礎研究的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和爭鳴的平臺,涉及學術領域寬廣,內容豐富。大會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蒞臨講學,就介入心臟病學、冠狀動脈疾病、周圍血管疾病、心血管危重癥、心臟功能與心力衰竭、結構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及心臟起搏電生理、心血管影像及心臟康復等方面的新進展和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經驗交流。
談及會議舉辦的具體情況,董少紅教授介紹說:“‘第二屆鵬城心血管論壇由深圳市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會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學分會、深圳市醫學會、深圳市醫師協會主辦。與第一屆會議相比,有以下幾個亮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一是邀請了美國長老會醫院S.Chiu Wong 教授及Tracey L Shannon教授講解了目前最熱門的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及二尖瓣夾合術的最新進展。二是增加了腔內影像論壇,探討IVUS、OCT及新型影像技術在冠脈介入診療技術中的精準應用的最新進展。三是增加了基層會場,正確指導社康基層醫護人員對慢性心臟病病人的管理。四是邀請了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和國內權威專業期刊的編輯人員作了關于學術文章的寫作和基金申請的講座。”
董少紅教授進一步介紹說:“大會的開幕式由我們深圳市人民醫院的劉華東教授主持,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王大平、S.Chiu Wong、徐勇、王景峰、李國營、王天星、干嶺、張福林、申源生、張丹霞等眾多專家。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王大平主任、紐約長老會醫院瓣膜中心及導管室S.Chiu Wong主任、廣東省醫學會李國營秘書長、深圳市醫師協會王天星會長、深圳市人民醫院王建紅院長、惠州市中心醫院申源生主任、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院長王景峰教授和我本人分別做了開幕致辭。”
她具體介紹說,在會議期間,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袁建松教授就《可吸收冠脈支架現狀及進展》作了詳細報告。廣東省人民醫院譚寧教授帶來了《冠心病抗栓進展2016》的工作報告。尤為令業內同道關注的是,在這次會議上,董少紅教授就《新型左心室四極起搏電極的應用》,從CRT治療現狀、臨床實踐中CRT植入面臨的挑戰、左室四極起搏電極的應用和臨床獲益、基于左室四級起搏電極的左室多部位起搏技術、總結與展望5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講解。她在報告中特別提到,相對于傳統單點起搏(包括使用左室四極導線的單位點起搏),左室四極導線多部位起搏可提高19%CRT反應率。
董少紅教授表示,為期兩天的“第二屆鵬城心血管論壇”全面展現和交流了2016年心血管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與新趨勢,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豐富多彩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盛會。
采訪到最后,回到“雙心醫學”的話題上時,董少紅教授感慨地說:“我從醫26年來,‘有時去治愈,常常是幫助,更多是關愛的這句醫務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話語時常縈繞于胸,這在心臟學科中體現得更為切實;反過來說,‘雙心醫學之所以受患者青睞,是因為‘雙心醫療的本質就是‘人文的醫學。我們只有更加鍥而不舍地努力實踐和探索,才能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以團隊為基礎,落實對患者全面和全程的服務和關愛,最終讓患者盡可能地回歸自然、回歸社會、回歸生活......”
專家簡介
董少紅,女,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獲北京醫科大學博士學位,1998年在韓國全南大學校病院心內科做訪問學者;2000年在以色列西伯萊大學哈達薩醫學中心獲得博士后學位。目前培養在讀及畢業博士、碩士生12名,發表論文60余篇。從事心內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6年,專業技術特長為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風心病、先心病、心功能不全等。一直致力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工作,具有豐富的大內科及心血管內科臨床經驗,開展了多項先進的介入診斷治療方法。對瓣膜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療以及心臟起搏器植入等多項技術也有很深的造詣及經驗。主要從事: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尤其擅長復雜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風心病的介入診斷及治療,以及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