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霞
韓愈曾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概括了教師的職責,“傳道”在前,“授業”在后。可見“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而教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有“道”才能“傳道”,所以良好的師德必然對整個社會產生極大影響。結合我從教十多年的經驗,這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教師道德修養的認識。
一、師品,德高為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勞動很平凡,幾乎也可以稱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實則繁復的職業,需要很大的勇氣。要把一個猶如一張白紙的孩子造就成一個會做人,會做事的人,教師身上的擔子是非常艱巨的。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甘愿為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投身于平凡的事業,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的動力。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熱愛之情,那教師工作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懷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懷,使自己的工作顯示出其價值,進而贏得學生的愛戴、家長的信賴和領導的認可。
二、師智,學高為師
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教師就要有淵博的學識、精深的學業、個性鮮明的教學風格,以及把握教育問題的高超學術。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和教師手里接受教育,是對學校和老師的一種高度的信任。只有教師自身具備很高的文化素養,才能教出高文化水準的孩子,才能對得起家長對我們信任。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只有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運用,做一塊善于吸收營養的“海綿”,以博學和才華,贏得學生對我們的尊敬,贏得家長對我們的信任,進而贏得時代對我們的認可。
三、師能,技高為師
古人說:“學不可以已”“學無止境”;我們今天同樣可以說“教不可以已”“教無止境”。每個小學教師都應該有強烈的上進心,業務上要精益求精,多學點理論,多搞點試驗,多寫點文章,不斷攀登教學上的一座座高峰。
實踐證明,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教好學生。譬如,你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你首先必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道理很簡單,因為教師做的是教育人、培養人、造就人的工作。《大載記·保傅》中說,對于赤子,要“選天下端士,孝悌閑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具體地說,我們要做到“三要”:
一要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把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中,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完整地統一起來。
二要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想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三要有創新精神,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執教教學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
今天,網絡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并駕齊驅對教育賦予了全新的內涵,“育人”已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傳授知識,而是要以明日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師表,身正為師
我國現代哲學家楊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不僅要有做人的威望,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況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教師應該把言傳和身教完美地結合起來,以身作則,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
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所以說教師是旗幟,學生才會如影隨形般地追隨;教師是路標,學生才會毫不遲疑地順著標記前行。
教師自身的行為,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學生以及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強師德修養是非常必要的。老師們,讓我們帶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走進課堂,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來的希望。為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讓我們攜手并肩,風雨兼程,勇往直前。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番禺區石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