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劉紅玉++張雪波
摘要:指出了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是自然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界價值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它具有涵養水源,保持生態,調節氣候的作用,是森林等其他綠地不可替代的。但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東遼地區濕地被大量開發,變成了農田和耕地,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加強濕地保護力度,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東遼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6012802
1濕地的功能
1.1濕地的生態功能
(1)涵養水源。濕地中土壤肥沃,生長著蘆葦、香蒲、臭蒲、水稗等多種多年生植物,是河流、池塘、湖泊的主要水源,對河流能保持永續供水,同時對洪水有緩沖作用,減少洪水災害,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
(2)保持水土。濕地和沼澤一般分布在河流西岸和附近,流水攜帶的大量泥沙和漂浮物,在進人河流之前,在這里能夠進行充分有效的沉積和過濾,減少了水土的流失和水污染。
(3)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該地區有22 條河流流經,在該環境中有鳥類40余種,候鳥停留棲息的,有10余種;兩棲類和鄉土魚種20余種。而濕地茂密的水草和多樣的生物是它們生存、棲息和繁殖的主要場所。濕地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4)調節氣候。濕地對周圍的環境的氣溫、空氣、濕度具有調節作用,茂密的水草呼吸作用強烈,單位面積產生氧氣的數量遠遠大于森林。
1.2濕地的經濟功能
(1)能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濕地提供的水稻、肉類、蓮、藕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的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原材料。
(2)提供水資源。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3)提供礦物資源資源。濕地中有各種礦砂、鹽類資源。
(4)提供能源和水運。中國約有10萬km內河航道,內陸水運承擔了大約30%的貨運量。
1.3濕地的社會功能
濕地為人類提供了集聚場所、娛樂場所、科研和教育場所,它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觀價值。
2東遼縣濕地資源基本情況
2.1濕地資源現狀
東遼縣濕地資源分布比較零散,總面積5193.44 hm2,共分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3大濕地類、6個濕地型。全縣保護以鴜鷺湖、大灣溝河、德林河為主的水系,保障水體間的水文聯系暢通,改善水質。東遼地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大濕地、洼塘、沼澤地的分布,主要生長的植早柳、蘆葦、香蒲、臭蒲為代表,兼有水稗、草、水蔥等,生存的動物、鳥類種群數量極大且有大量的貝類。隨著農業的開發,大量的濕地變成田、荒地。生長的植物嚴重被毀,農業大量化肥農藥,使動植物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珍貴物種已瀕臨絕跡,南方候鳥已很少停留和棲息。近年來農業雖發展了,但是付出的代價是以良好的生態換來暫時的農業豐收。因此,保護和恢復濕地,已成為全縣必行的任務。
2.2濕地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
保護好濕地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東遼縣的中心工作之一,多年來,全縣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正確處理資源保護、綜合治理與資源利用的關系,注意優先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況下進行生態恢復。對因不合理利用而引起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生態功能退化的區域,采取以恢復植被的生物措施為主,結合適當的工程措施加以恢復和改善,從2009年濕地普查到現在,濕地資源保護工作成效顯著,濕地面積保持穩定。
全縣對濕地保護工作一直非常重視,2011年林業局成立了濕地管理辦公室,專門負責全縣濕地資源管護、監測、恢復工作。一是通過大力宣傳,提高全民對濕地保護的認識。二是加大對濕地資源的管護和監測力度,認真查處濕地內擅自圍墾、非法采沙取土、違法放牧、違規占用濕地等違法案件。三是增加財政投入,積極爭取項目補助資金,采取生物措施結合工程措施對退化濕地加以恢復和改善。
3濕地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為維護濕地、保護濕地的生態安全,資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穩定的因素一直存在,使得基礎設施薄弱。這就促使了濕地公園需面向“旅游化”,使其能夠向“自力更生”的方向發展。但是在面向“旅游化”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3.1旅游開發意識不強
東遼縣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該濕地公園內的旅游資源,更是獨具特色,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濕地資源,其底蘊深厚。但目前資源的利用尚處于無序的狀態,旅游開發意識不強,行動滯后,總體開發程度較低,資源挖掘潛力不夠,資源優勢結合程度不高,整體形象打造不鮮明、不突出。
3.2旅游開發資金缺乏,基礎配套設施簡陋
資金嚴重不足是濕地旅游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嚴重制約著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發展,雖然以前對濕地公園的管理和建設有一定的投入,但資金缺口仍然很大。另外,旅游服務設施不齊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綜合配套程度不高,如濕地公園內現有道路中仍為無等級砂石路,濕地公園大門及管理處辦公用房等基礎設施亟待建設。
3.3旅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提高旅游管理人員(如旅游營銷、服務接待、導游、安全管理、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旅游商品開發等)及旅游業配套相關部門服務管理水平,進行全方位的濕地生態旅游服務管理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系統培訓,增強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以達到游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的效果。endprint
3.4旅游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由于宣傳、教育工作滯后,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雜志、圖片、宣傳畫冊、標牌、標語宣傳教育工作的廣度、力度、深度不夠,沒有把濕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大張旗鼓地宣傳出去,在提高和擴大濕地公園的國際、國內聲譽、知名度、招商引資及廣泛募集社會資金方面受到了限制。
2017年8月綠色科技第16期
王艷紅,等:加強東遼縣濕地保護工作的意義及建議
自然與生態
4建議
4.1加大宣傳力度
目前,全社會還普遍缺乏濕地保護意識,對濕地的功能和價值缺乏認識,沒有完全認識到保護濕地的重大意義。因此,下步工作應該是加大對濕地宣傳教育工作的力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及科普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濕地的功能效益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和“野生動物保護月”等時機,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活動,并編輯出版大量的宣傳保護濕地的書籍、畫冊、電影以及錄象片,以提高和增強社會全民濕地保護意識,使其自覺參與到濕地保護活動中來。
4.2繼續開發“鴜鷺湖濕地公園”的經濟功能
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世界旅行和旅游委員會1993 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到1994 年,世界上每9 個就業機會中就有一個是由旅行和旅游創造的,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0 以上是由旅行和旅游業獲取的。據國家旅游局調查,我國旅游企業每增加1 名員工,社會就增加5.3 名旅游服務人員就業機會。具有關資料分析,旅游產業每收入1 元就給相關行業帶來5~7元的增值效益,因此,旅游業已成為地球上第一大行業。濕地公園旅游資源不僅類型豐富,而且資源品位高,組合優良,自然景色壯觀秀麗而令人心馳神往,是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療養之勝地。開展濕地生態旅游活動除可創造直接的經濟效益外,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因此,吉林東遼鴜鷺湖濕地公園項目建設,是提高東遼縣乃至遼源市人民生活水平、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
4.3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執法力度
嚴厲打擊破壞濕地及濕地資源 的違法犯罪活動,嚴厲在保護區內投毒、亂捕、濫獵活動;要嚴格控制進 入核心區的船只數量;加強與水利、農業、水產、環保等部門的協作,切實履行林業行政部門在生物、濕地保護方面的職能。
4.4要積極開展濕地保護的對外合作與交流
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多渠道爭取外援保護資金。加大濕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實現辦公設備現代化和數字化,增加信息交流的平臺,擴大濕地的影響。放眼現在,東遼乃至我國的濕地保護管理能力薄弱,管理體系、法制體系、監測體系、宣教和科研體系等一系列與濕地保護有關的基本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盲目開發利用,亂占濫用濕地的現象不斷發生。如果這些問題不能有效解決,這種局面不能盡快扭轉,將進一步加劇濕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威脅水資源涵養和淡水供給,加劇洪澇災害發生,嚴重損害生物多樣性,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及可持續發展。東遼濕地公園項目建設,對于改變這種局面,全面加強濕地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示范的能力建設,加大對濕地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培訓體系和濕地保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體系,全面提高濕地保護和管理水平,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瑞富,穆紅霞,張建云.加強濕地保護,改善生態環境[J] .生態環境建設,2004(13):18~20.
[2]楊在乾.保護濕地資源維護生態平衡[C]∥浙江省科學技術學會.長三角科技論壇論文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3]田紅. 加強濕地保護促進遼寧生態環境建設[J] .決策思考,2014(8):42~43.
[4]張瑞富,穆紅霞,張建云.加強濕地保護,改善生態環境[J] .生態環境建設,2004(4):18~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