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也就是說,教師的終極目標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自己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實施幸福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當作一件幸福的事情來做,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信仰。
21世紀是一個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但我們的幸福感似乎并沒有隨著物質的豐富而與日俱增。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許無需研究全社會人們的幸福感為什么缺失,但必須去研究和思考少年兒童的幸福感是怎么流失的。
一、追尋幸福的本源和教育的幸福
《幸福教育實用指南》一書的開篇介紹了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幸福感PK。不丹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至今仍然以牦牛、騾、馬為主要交通工具,但它卻是世界上公認的幸福國度。不丹人的幸福究竟在哪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有人說,因為不丹人單純、善良、寬厚、仁慈,人的心靈寧靜,精神有歸宿,有信仰。為此,我以“幸福與信仰”為關鍵詞在網上進行了搜索,找到相關結果約110,000個。可見,這一組詞語是常常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楊瀾說:信仰其實是心靈的依靠,擁有信仰的人不會迷茫。簡而言之,信仰就是心靈有歸宿,心中有追求,這樣才會得到幸福。
理解了幸福與信仰之間的關系,也就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教育與幸福之間的關系。我們建設幸福教育就是要把培養真正的人作為教育者的信仰。
二、幸福教育首要前提是教師的幸福
幸福是用來體驗和感受的,有了幸福的老師,幸福教育才有了基礎。當我們獲得成功,收獲希望時,我們感到幸福,由于幸福又是可以與他人“分享”的,老師的幸福感就會通過他的語言、神情、動作等表現出來,進而傳遞給學生。
教師的幸福來自于信仰,對教師職業的信仰,對于學生愛的信仰。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的伙伴,堅持要把自己的整個心獻給孩子們。曾聽過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全國優秀班主任丁榕老師的講座,丁老師雖已年近古稀,但一講到她的學生,她的身體就會迸發出一種生命的激情。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氣力都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了。她認為教師應該有六種角色:做老師,做父母,做姐妹,做朋友,做大夫,做心理咨詢師。用心才能快樂,不求回報就能得到幸福。幸福來源于內心的信仰,對于教育,對于學生愛的信仰,可以讓人樂在其中、忘掉煩惱。
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時我們也會感到不幸福。為什么孩子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為什么昨天才跟他講過道理,今天又犯錯誤了?為什么他們上課時注意力總是分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要學會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我們不必煞費苦心地把學生都訓練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標準件,畢竟學會欣賞每個學生的優點,也是一種快樂。
三、幸福教育的決定因素是學生的幸福
《幸福教育實用指南》告訴我們:幸福的核心是健康、快樂、有成。健康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快樂即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實踐;有成即有所學、有進步。這就要求我們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使教育的過程能與學生的發展相協調。幸福教育的切入點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那么,該怎樣幫助學生感知幸福呢?
1.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展示學生風采的舞臺,是提升學生幸福感的有力抓手
“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喜歡做的事”,只有讓學生感到快樂的學習才有意義,否則一切教育活動都只會扼殺孩子們的天性。喜歡參與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把興趣轉化為特長,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多設計一些課外活動,讓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伴隨學生成長。開展讀書節、數學節、體育節、英語節、禮儀月、志愿服務等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思維,在活動中感受成功,在活動中體驗幸福。
2.增強成功感,體驗幸福感,讓學生感受成功的愉悅
感到滿足比感到厭煩更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從小就體驗成功,無疑是他們最大的幸福。一個班級,一個年級,一所學校,給孩子帶來成功感受的契機可以說比比皆是:特長表演,在熱烈的掌聲中獲得成功感;受到表彰,在羨慕的目光中獲得成功感;幫助同學,在一聲道謝中獲得成功感;孝敬父母,在父母的微笑中獲得成功感……學校和班級都要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孩子可以站上領獎臺。學校升旗臺前每月一星、陽光少年、三好標兵、美德少年等的評選都是學生可以展示自己、體驗成功的機會。相信,在舞臺上的幸福經歷一定能伴隨他們一生。
3.建設幸福班級,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生活在溫馨的集體里
建設幸福班級,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進行班級文化建設。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目的就是給班級一個具體的文化符號,建立班級文化認同感。建設幸福班級可以從給班級命名做起,選擇某一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給班級命名,如中低年級可以用動物、植物等的名稱,高年級可以用代表精神、品質的詞語作為班名。各班可以圍繞班級名稱進行班級文化建設,形成班級文化建設“五個一”:一個班名、一句班訓、一首班歌、一個班級標志、一張班報。圍繞班級主題,可以進一步挖掘班級文化精神,從而形成統一的班級建設理念。通過班級文化建設,形成班級向心力,引導班級與班級、年級與年級間開展合作和良性競爭,突出正面激勵的作用。
建設幸福班級的同時還可以建設幸福小組。幸福小組的建設,要體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引導小組成員互幫互助、互相學習,引導小組間展開良性競爭,通過比、學、趕、超,達到齊頭并進的目的。樹立“班級管理無小事,時時處處育新人”的理念,設立門長、燈長、桌長、扇長、勞動小組長、綠色小衛士、環保小主人、讀書小博士等崗位,明確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總之,踐行幸福教育,是我們內心的需求。我們的幸福教育,應該是一棵參天大樹,它要有蓬勃的枝干,要不斷向上,伸向遠方。在幸福教育理念下,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愿景:孩子說,我愛學習,我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老師說,從孩子的快樂中,我找到了真實的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第三附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