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征

摘 要: 埃舍爾的《瀑布》是1961年的一幅建筑式圖畫,畫幅不大但透視感非常強烈,本文通過透視知識原理,對其作品中的悖論、不可能的結構做出剖析和研究。
關鍵詞:埃舍爾;風景速寫;教學;透視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70-01
毛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C.Escher)是20世紀荷蘭著名的版畫大師,他的畫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充滿科學思維和平面鑲嵌的藝術風格,要讀懂他的畫,需要了解悖論與循環;他的欣賞者中有許多數學家,而其作品中的空間邏輯學與透視感是最吸引觀者的部分。
埃舍爾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版畫,即悖論畫《瀑布》(Waterfall),這幅畫展現了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建筑。背景是類似梯田的傾斜臺階,空氣中似乎非常干燥,有些沙漠的氛圍,證明這一點的是那些低矮的植物;臺階上點綴著一些碉堡和民居的平房,總體給人的感覺是向下走的,這是個深深的洞窟。而主體畫面的左下角的場景卻截然相反:一些明顯是海底植物的海藻和珊瑚欣欣向榮地生長著,沙漠場景和海底生物同時存在同一畫面當中,這是埃舍爾畫中第一個悖論。我們再往畫面的中央位置看去:兩個頂著“異型魔方”(三立方體合體)的塔樓矗立著,第一個塔樓的拱門下方,一個瀑布不斷流淌著,垂直地落在一個民居旁的小平臺上,帶動了水車轉動——這是水流的動力。再次回到有瀑布的塔樓,我們追尋這瀑布的來源會發現,這個瀑布的源頭是來一條狹長的水道,這條水道經過四個轉折,把水從起始地帶到了瀑布,因此瀑布才能夠不間斷地沖擊水車。可是我們仔細觀察卻會驚奇地發現:原來正是水車的轉動才讓水有了動力,而水的動力讓瀑布不斷沖擊著水車,這是一個關于水的永動機!那么這第二個悖論在哪里呢?塔樓一和塔樓二是水平的,但在水道的第二個轉折處,我們能看到有柱子支撐在塔樓一的正下方;水道的第三個轉折處的柱子支撐在塔樓二的正下方,水道第四個轉折處的柱子支撐在塔樓一的柱子的下方……這說明了什么?水道是自上而下建造的,水也是從上而下流淌的。這就是埃舍爾畫中的第二個悖論:假如水是通過水車帶動,那么說明水道是位于同一個平面的,那么瀑布就不應該存在。
但是觀者在欣賞畫作時第一眼不會覺得有什么問題,畫面非常精致,粗看透視是非常正確的,很多初學者對于這幅畫并不會覺得有什么謬誤。那么這幅畫的問題在哪兒呢?這涉及到兩個透視方面的概念:一點透視(平行透視)和兩點透視(成角透視)。一點透視也叫平行透視。一點透視是指在畫面上,建筑物有一個面是正對著我們的,其余的面都或多或少能夠被看到一部分,建筑物的輪廓線中,除了水平線和垂直線以外,其余的線都能相交于一個點(消失點),因而稱為“一點透視”;“在一點透視圖中,建筑物輪廓線有兩組與畫面平行,因此只有一個消失點。”兩點透視與一點透視不同的地方,是在這種透視狀態下,建筑物沒有一個面是正對著畫面的,突出的棱角是對著觀者的主體物,畫面中除了垂直線以外,所有的線都能相交于左右兩個消失點,這兩點可能是在畫面當中,也可能是在畫面以外。在埃舍爾的畫中,運用得最得心應手,乃至于可以誤導觀者的技術就是透視法則了。
針對《瀑布》而言,觀者第一眼判斷其透視必定會是兩點透視,因為在畫面中,建筑物的四個面都是與畫面成角度的,最明顯的就是瀑布下方帶拱門的建筑了,一個棱角直勾勾地對著我們。那么從兩點透視的概念來看,無論是水道還是房屋側面的線條連接起來看,應該都是在畫面左右兩側交于兩個消失點的。但是我們實際發現,這些傾斜的線條都是彼此水平的,沒有任何要相交的跡象。這樣的透視看上去是正確的,其實并不符合透視原則,再加上背景中傾斜的階梯,更使觀者在視覺上陷入誤區。埃舍爾利用了1858年德國數學家毛筆無私發現的“茂比烏斯帶”現象,制作了似乎可以永東的瀑布,甚至在果殼網上,我們也能看到以《瀑布》為藍本,制作出來的第三代永動機實體模型。
埃舍爾是一名畫家,而且是一名具有科學意識的畫家。也許是在中學畢業后到哈勒姆學習建筑的經歷和西班牙格拉納達阿爾漢布拉宮摩爾式建筑對他的影響,在他的畫中,透視永遠是構圖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許多畫作:《相對性》、《巴別塔》、《變形I》、《循環》、《另一個世界》等……他曾經寫的《不規則圖案的平面規律分割》也對透視做了一些解釋,對創作原理有自己獨特而徹底的研究。二維平面上三維的繪圖方式讓他的畫有了奇異的視覺導向,讓我們看到被暗示的幻覺。埃舍爾的繪畫被許多科學雜志作為封面使用,國際數學協會甚至為他舉辦了個人畫展。他的藝術是就像是現代我們用電腦制作出來的視覺圖像,無視了跨越的年代時空,可以說是三維空間繪畫的大師,對現代虛擬三維技術有很強的借鑒意義,而透視的研究正是我們了解埃舍爾繪畫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參考文獻:
[1]張建.技實用透視作圖法講座[J].建筑知識,1994 (06).
[2]簡立.被調戲的視覺[J].數碼設計.surface, 201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