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
摘 要:我國幅員遼闊,古村落眾多,它們是各地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傳統建筑的真實寫照,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脈絡,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近年來,一些古村落在建筑樣式或與其周邊環境的結合方面體現出突出的價值,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保護工作也日趨完善。但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還存在著不少經濟相對落后,文物古跡分散的地區,這些村落發展緩慢,雖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傳統建筑和歷史風貌,但由于發展規劃體系的欠缺,這里的傳統建筑及歷史格局保護的情況令人堪憂。
關鍵詞:古村落;傳統建筑;保護;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080-01
村落,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過程的產物,傳統村落更是當地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藝術性的直接體現。李家山村就是磧口古鎮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
山西地區蘊藏著豐厚的黃土風情和黃河文化。而窯洞式民居又是人類為適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而產生的智慧結晶。李家山村的民居形態多達八種以上,無論是氣派的清代建筑群,還是山坡上的土窯洞,無不是民族文化珍貴的產物。
一、李家山村具體情況
李家山位于山西省臨縣磧口古鎮南五華里處,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坐北朝南,坐落在鳳凰山的山坡上,整個村落像一只展翅的鳳凰。其地形可以概括為“兩溝四面坡”,兩條小溝壑向南延伸,與垂直于它們的一條山澗會合后向西注入黃河,夾在兩溝之間的山峁為鳳凰頭,兩溝外側則為鳳翼。現在的李家山村有大小百十余座院落,400多間住舍,居住著220多戶人家,但因當地較為閉塞,經濟發展緩慢。
二、李家山村規劃現存的問題
1.規劃體系的欠缺。景觀規劃一般分為綜合調查,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施工圖等階段,在綜合調查階段會對用地現狀,基礎設施,交通條件,人文歷史等客觀因素進行統計,但是李家山村在一些方面忽視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以及大眾的需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限制,交通十分不便。出入李家山最主要的一條道路也是崎嶇的山路,狹窄險峻,令人心驚膽顫。雖使這里的村容風貌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也著實為李家山村村民的生活出行和外來游客的旅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所以道路規劃體系的欠缺,是影響李家山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生態與景觀相沖突。對于李家山村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來講,無論是道路還是景觀的營造都需要引進一些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原生態的古村落再加上大量的工業垃圾以及污水排放,使得其發展規劃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破壞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不僅沒有帶來經濟效益,反而在修建過程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影響自然環境。
3.地域文化被破壞。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區域內的本土人民在長期生存和發展歷史中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行為,飲食起居,價值觀念等一系列的文化符號或文化象征。每一個村落的地域文化也不盡相同,李家山村是世界歷史文明的標志,所以更應該保護它特殊的地域文化,不能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破壞了原有的風貌,發展規劃固然重要,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不斷加以更新,在規劃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斷進步和完善規劃,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護李家山村傳統的歷史文化,也能將現代化的發展運用到其建設中。
三、根據這些問題提出的建議
1.不斷完善整體的規劃體系。發展規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李家山村的發展有很多自身的限制性因素,對于李家山村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需要的是符合現代化的生活進程,同時也要保留原有的歷史文明不被破壞,這就需要不斷完善其整體的規劃體系,不能一味模仿其它村落的建設模式,而需要不斷地進行實踐,不斷地嘗試和設計做出一套適合李家山村的規劃體系,只有進行了整體規劃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發展。
2.營造景觀的同時保護生態平衡。雖然說現代的景觀建設需要現代化的設備引進,不是原始的人力的運用,所以必然會影響了生態的平衡。可持續發展是當下階段乃至未來仍倡導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保護生態平衡是景觀規劃中的重要因素。不能破壞原有的生態文明,同時李家山村可以利用其現有的資源,開發漫山遍野的棗樹,延長產業鏈,建設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園。
3.加強地域文化的保護。對于李家山村這樣文化深厚的古村落,地域文化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為引進外來的先進文化就破壞原有的地域文化。文化的傳播是文化不斷發展的動力,一方面需要利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借鑒先進地區文化傳播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還要從根本上對當地村民進行教育,才能引起當地村民對其村落傳統建筑保護的重視,并在景區規劃中出謀劃策,只要當地村民對自己村落的地域文化足夠了解,才能在他們心中建立起保護地域文化的首要任務,從而在保護地域文化的同時對當地的經濟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秋香.中國民居[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2]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第二版)——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