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麗
摘要:美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與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美術的學習對于初中生來說十分必要的,學生可以通過美術的學習認識人的感情態度以及不同的價值觀,并為學生們提供培養自身思維想象能力的方式,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綜合水平。下面,本文將結合個人多年教學經驗,講述美術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美術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是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的具體途徑。通過美術的學習,學生們可以陶冶性情,而且極大程度的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經驗,并通過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調查結果,總結出的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
一、學生觀察能力與美術教學的內在關系
初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必須注重對于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以便其更好的感受美術作品的本質內涵。在作者看來,初中美術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也就是說要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為目的,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一方面來說,美術是展現生活中具體情境的一門藝術,其中的美則需要學生們親身感受,慢慢品味,這樣才能對美術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容達到更深刻的認識;從另一方面來說,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除了要要求學生們對于美術作品進行理解和表達,還要要求學生們對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描寫與刻畫,這樣一來,教師就更加需要引導學生們通過對于生活中一些具體的事物進行細心的觀察,才能夠將其通過美術作品更好的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鍛煉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養成熱愛生活,細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從而不斷增強學生自身的創造能力和繪畫表現能力,這些對于初中美術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二、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具體方法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身的觀察意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對于美術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對于初中美術教學來說,教師必須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積極引導學生們參與教學過程,想方設法鼓勵同學們進行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什么是美術》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在課前利用PPT向同學們展示了幾幅大師的畫作,以及一些風格迥異的圖片,讓同學們憑借自己的感覺以及生活經驗判斷哪些圖片屬于美術的范圍,并通過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自己對于美術的理解。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還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進行對于生活的觀察。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不僅要讓同學們大量觀察生活,還要傳授學生們一個正確的觀察方法。一般來說,具體的觀察方法有三種:整體觀察法。觀察對比法以及聯系對比方法。這三種方法要相互結合使用,這樣才能更好的觀察整體,不會將畫面變得支離破碎。例如在《江山如此多嬌》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到這三種方法進行觀察。觀察技巧的運用能及時幫助同學們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藝術作品的深在內涵。
最后,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強化學生主動感知美的能力。初中美術教學對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審美,讓學生們能夠發現和感知生活中的美。生活中處處有美的存在,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們在生活中主動發現美、探索美,強化學生自身對美的感知。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某一具體的事物讓同學們長期的觀察,以此積累經驗,培養學生們主動探索的能力。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準備一些美術作品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主動探究作品的內涵。
三、開展交流活動,讓美術教學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其中包括師生、生生之間的多種互動方式,幫助學生相互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無法通過短時間的接觸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以及掌握情況,因此展開互動交流可以幫助教師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幫助學生增進同學間的關系,使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學習經驗。
四、積極開展美術活動,增強學生美術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通過開展美術活動來增強學生的美術能力。例如在講《服裝的設計》這一課時,由于學生準備的工具少,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靈機一動,發現班級有幾個穿著純色衣服的同學,我便將他們叫到前面,詢問他們愿不愿意展示自己當一次模特,讓同學們為他們設計衣服。我將臺下的同學分成了幾個不同的小組,讓他們在同學的衣服上設計,同學們都有很高的積極性。通過這堂課,筆者發現了同學們對于課堂活動的喜愛和渴望,因此多多開展美術活動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美術的能力。
從而言之,美術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的加以創新,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進行大膽的創新,并將教學重點放到培養學生們對于生活的觀察力以及分析能力上,增強他們發現美,感知美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進而讓他們利用美的眼睛快樂的感受生活。
參考文獻:
[1]錢出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