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在當前的課堂改革中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新課標,就如何打造高效英語課堂作了一點嘗試。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入教室時注重自己角色的轉換,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拋之腦后,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教室,展現給學生一張笑臉,以自己的情緒帶動學生的情緒。教師為學生營造了愉悅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習的主動性和與探究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英語趣味競賽、智力大比拼、課本劇、口語交際等各種教學情景,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和諧、愉悅的環境中啟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張揚個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當點撥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在信息技術的運用方面可能比教師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教師可引導與鼓勵學生運用網絡搜集、篩選、積累資料,不應當依賴教師的講解,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當主動把知識整理就緒,在課堂合作交流中亮出自己的勞動成果。教師在學生合作交流的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在學生心目中培養“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識。學生在課堂上要有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精神,能發現有探究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自學,讓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能提出疑問,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他人的問題,進行深入熱烈的討論,在小組內形成濃厚的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自主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的內驅力,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的研究更深入,越能發現新的問題,學生的求知欲不斷被激發,參與意識被不斷發掘,進而促使學生搜集更多的資料,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達到一種良性循環的效果。
三、加強互動,創設開放包容的課堂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英語教學要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關系,只有師生之間加強互動,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和思想的交融,來共享英語的精彩與美妙。要實現師生的互動,教師首先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寬松的互動氛圍,在這種寬松包容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思維被激活,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教師可大膽放手,走下講臺,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講臺交給學生,教師由臺前走到幕后,成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與學生討論問題,共同發展。這里的互動不能停留在小組討論的表象,在這個環節上教師要做好宏觀調控,做到開放而不放任,熱烈而不熱鬧,對學生既要鼓勵與贊揚,同時還要引導和控制,真正做到放得開、收得住,確保完成教學任務。
四、適時指導,明辨是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教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評的多元評價方式,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讓評價成為學生學習與交流的內在動力。在合作交流環節,小組成員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對探究成果已進行了小范圍的交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質疑,對各種觀點已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對出現的問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把學生內心要展現自我的沖動和意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良好的自我感覺、他人的贊許及自身技能的提升。
在整個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和學生一起去探究問題,而是以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出現,為學生探究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圖書、網絡等,還要教給學生獲取資源、搜集資料的一些方法,教師不應該直接給出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當探究活動遇到困難時,學生活動無法繼續進行下去時,教師要及時提供新的信息或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推動活動的繼續進行。同時教師也應認識到組織教學的重要性,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為他們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在各個小組做好分工,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事做,人人敢發言。教師要深入到各個小組,傾聽學生發言,對探究不認真的個人和小組,及時批評指正,確保小組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而讓每一位合作者都能有所收獲,并從中獲益。
高效課堂的構建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課改的發展趨勢,教師要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就要引領學生全員參與,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收獲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參考文獻:
[1]吳海瑩.創設教學情境,讓英語課堂更加精彩[J].學周刊,2013(10).
[2]杜欣.初中英語課堂情境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1(33).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