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林
摘 要: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我國社會對創新型人才和綜合能力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了素質化教育的教育要求,對于初中教學有了更高的標準。初中歷史教學課程作為初中生的必修課程,有著啟迪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塑造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作用。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就當今小組討論學習模式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出現的問題和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和反思,從而提出現實的解決方案,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模式中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小組學習;有效性
隨著課改的深入和素質化教育目標的提出,小組討論學習作為一種初中教學中常用的學習方法,對于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有著很大的作用。初中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小組學習的辦法,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討論,從而加深學生對教材的印象,是一種初中歷史課堂常用的教學辦法。但是當今的初中歷史課堂中,互動學習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應該就這些問題的出現進行仔細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討,從而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一、當今初中歷史教學小組討論存在的問題
1.討論內容散漫,小組討論難以達到實際目的
初中的學生大多數是12到16歲的青少年,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因而在初中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的學習辦法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而正是因為學生過于活躍就容易導致小組討論的內容散漫。在小組討論的進行過程中,有可能會因為學生話題的偏移,使討論失去教學意義。
2.教師設定內容不合理
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的小組討論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討論,也不能讓學生進行隨意發揮,教師應該就學生的討論內容進行具體設置。但是由于部分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廣泛地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開展小組討論活動,但是沒有為學生設定合理的討論內容,例如討論的主題過于寬泛、討論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這樣的課堂設定容易導致學生討論失去方向。
3.班級學習連帶性的缺失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實行小組討論,讓學生之間組成小群體進行聚集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教師不把握好班級小組之間的互動過程,就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從而導致班級學習連帶性缺失。小組討論的目的是活躍課堂氛圍,帶動整個班的學生進行積極學習,但是如果忽略了小組之間的連帶作用,就有可能降低小組討論的活動質量。
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1.針對學生情況進行合理分組
初中歷史課堂的小組討論分組也是一門藝術,如果在進行分組討論的時候,教師就學生的座位情況和學號情況進行簡單的分組,就有可能降低小組學生的總體質量。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性格、成績、學習方法、優勢學科等綜合條件,進而進行合理的搭配。合理的小組分配,可以讓組內的學生取長補短,促進小組學生之間進行共同學習,從而提升小組討論的教學質量。
2.設定與教學相匹配的討論內容
初中歷史教師要對歷史小組討論的內容進行細致的編排和合理的設計。例如,教師在設計討論內容的時候,可以利用橫向的討論設計,讓學生以年代為軸,梳理近期老師講過的歷史內容,討論后進行發言和報告。也可以用小組學習的模式促進歷史實踐活動的開展,例如為學生分發絲綢之路的路線地圖,讓學生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共同商討絲綢之路隨年代變遷的發展情況。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同時,教師要為學生設定討論重點,以防學生的討論方向出現偏差。
3.注重對課堂氛圍的調節和把控
歷史教學也是一門技術,教師不僅要合理分配小組,用競爭性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斗志。也要在引起學生興奮性的基礎之上,合理對學生進行引導,注重課堂的氛圍調節、講授進程和速度的把握。對于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言,課堂的學習氛圍和學習進度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之上不僅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也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討論和思考。
4.充分發揮小組之間的聯動作用
在進行小組討論教學的時候,不僅要促進小組內部進行激烈的討論,教師也應該把班級作為一個整體,注重小組與小組之間的關聯。帶動小組的聯動作用,從而促進班級學生進行共同的思考。初中歷史教學中,競爭性的學習方法可以合理達成這一目標,報告式演講學習模式也有助于班級聯動性作用的發揮。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作為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愛國思想有著一定的培養作用,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當就當今初中歷史討論現狀進行思考,提升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效率,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王玉玲.中學歷史教學基本技巧與拾綴[J].中國教育科學,2016(11).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