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玲
摘 要:字理識字就是根據漢字構字的表意性特點,從漢字構字原理上,對字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進行字理分析。從漢字字義上認識漢字各部分組合的內在聯系及合理性,使學生理解字的構形、讀音、表意的道理。即以字理為中心,使字的音、形、義統一。這樣不僅會使學生比較牢固地掌握字的音、形、義,還會理解漢字的造形原理,使之掌握得更加牢固。
關鍵詞:字理教學;識字;效果
中華文化豐厚博大,而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分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各年段的學段目標,不難發現,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任務,而小學階段各年段的學習任務又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更好地進行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認為在識字教學中運用字理教學,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一、活用科技手段,培養識字情感
小學低年級“識字與寫字”學段目標要求: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這一學段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會寫800個左右。這么多的漢字,都要認識記下來,孩子們的壓力不小,再假若我們教師的識字教學方法如果單一,可以想象,孩子們學得肯定不輕松。而且,教過低年級的老師都了解,一、二年級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反生”現象比較嚴重,我們會發現,明明手把手,一遍又一遍指導過的漢字,回過頭,孩子們卻記憶模糊,究其原因,還是沒能調動起學生學習漢字的欲望,學生沒有主動記憶的行為,教學過程中,只是我們教師主觀地強迫學生使其被動記憶,學生當然記不牢、忘得快。如何讓孩子們喜歡學習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呢?
二、巧用漢字文化,激發識字興趣
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只要涉及分析漢字字理的環節,學生的表現總是熱情滿懷、充滿期待。記得一次現場課《西門豹》教學活動中,在指導學生漢字書寫時,“渠”是易寫錯的生字,如何教給學生漢字記憶方法,正確記憶呢?我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渠字特別有意思,你們看它有那幾個部件組成?”學生回答:“水、巨、木。”我接著說:“最初造這個字的時候,表示調引水源的巨大木槽,邊說邊范寫。”接著補充:“于是就產生了水渠、渠道的說法!”借助漢字的意思,使學生掌握生字。在書寫的時候我又特意強調:“渠”上下寫得扁一些,“木”字的撇捺要寫得舒展,將“水”要調引過來,否則水就不通暢了,渠道就發揮不了作用。一個很難記憶的漢字,就這樣被記住了,學生對漢字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想探究文字背后的故事,于是就有很多“老師,這個字有沒有故事啊!”“它是怎樣來的呢?”疑問。
三、妙用實踐活動,提升識字能力
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它的實踐性特點。這種時候,教師就要提供給學生大量的語文實踐機會。有一次,在一節趣味閱讀課上,我和孩子們正在津津有味地分享《大林和小林》的故事,“盥”字很不合時宜地跳到了大家面前,孩子們讀不下去了,沒見過“盥”不會讀,更不懂意思。直接告訴他們吧,害怕字音留給他們的印象不深刻,過后就忘。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識字,這是多么好的機會啊!正好,我們教室前面洗手盆有半盆水。于是,我請遇到問題的那位同學上臺來,請他將手放進水盆洗洗,班上的其他同學活躍了,不知我要干什么,突然,有一個學生興奮地說:“老師,這個字的意思我知道,不就是洗手的含義嗎?”“你咋知道的?”我故作驚訝地說。“老師您看,‘盥字底下的‘皿不就是指水盆嗎?上部分的‘水就是咱們盆里的水,兩旁的偏旁多像我們同學的雙手啊!”話音剛落,“是呀!是呀!”“真的哦!真的哦!”的肯定聲此起彼伏。我向他豎起大拇指:“猜得不錯,學會用字理分析漢字了,你真厲害!”孩子們高興地做著洗手的動作。我又追問道:“意思了解了,那讀音呢?”看著孩子們投向我的若渴的目光,我捧起盆中水說:“‘盥guan就是澆水洗手的意思,有一個成語故事‘盥耳山棲,相傳是來自遠古時期的故事,大家感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哦!”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里愉快識字,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這需要我們老師有好的識字教學“工具”,識字教學的方法多樣,字理識字只是其中的一種,只要我們合理運用,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更加熱愛漢字。
總之,低年級的字理識字和中高年級的字理析詞教學,教師要在識字與寫字教學中融入民族情感和文化意蘊,從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出發,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構建特點,體會漢字的形體美,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我想,在我今后的語文識字教學中,我一定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堂實踐中,讓字理知識走進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讓我的字理識字教學更加充實。
參考文獻:
[1]齊敏,李維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于丹丹.小學低年級字理識字教學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5).
注:本文為課題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6〉GHBO574)“把字理引入低年級語文識字課教學的研究”成果。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