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樑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讀書越來越成為一種精神需要。閱讀使人博學,閱讀使人豁達,閱讀使人聰慧。就學生層面而言,小學閱讀尤為重要,小學閱讀是學生剛開始接觸閱讀的時期,教師引導的好壞很大程度影響了小學生今后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觀察學生,適時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解放天性,在閱讀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修養,在一個個趣味恒生的故事中去探索、發現新天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閱讀先導;教學方法
新時期課改前提下,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一系列變革。小學語文教學不再是以往“依葫蘆畫瓢”的刻板、保守的“填鴨”模式,轉而革新成了一種創新型教育,側重開發學生的天性,豐富學生的視野以及形成良好的獨立人格和道德品質,在教材選定和教學要求的規定上,較好地詮釋了新課改時代精神,具體可參考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
綜上,要落實教育部新課改各項方針、政策,就必須從根源分析,理清思路,找出針對性解決措施,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這個課題來說,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分析小學生閱讀現狀、產生原因,第二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和不足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嚴格執行教育部新課改各項具體要求,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生語文閱讀現狀令人擔憂
(一)學生對語文閱讀“無感”
不可否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還是比較貪玩和調皮的,導致老師在講臺上要求學生一起朗誦課文的時候,會出現有一部分同學跟著“張嘴巴”的偷奸耍滑現象,老師的初衷是好的,通過課前閱讀,能有效地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提前進去課堂感情氛圍,可學生不理解老師的意圖,甚至不愿意參與課堂教學,打算隨隨便便混過去就行,班上那么多人,老師不可能會看到我讀沒讀。此外,再分析一下在讀的學生,他們真的是喜歡讀嗎?大部分學生還是在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完成閱讀和學習,因為在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自主意識還不是很強烈,大多數學生習慣了聽父母或老師的話,不敢違抗“命令”。長此以往,完成任務式閱讀越來越盛行,學生越來越對這種盲目聽從的安排感到麻木,失去了自我閱讀的興趣。
(二)閱讀形式單一,閱讀目的不明確
通過了解和經驗,一般教師上課要求學生采取全班一起閱讀的形式進行課前熟悉,之后便直接進行課程講解,課中幾乎不會再次進行閱讀,而且,學生在閱讀時大多以“字”為單位閱讀,少有將文字串起來一句一句念的情況,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讀完整句整篇文章的時候仍然不清楚說了什么,無法起到熟悉課文內容的作用和效果。
(三)缺少必要的引導
小學時期的學生剛步入學習階段,很容易誤入厭學歧途或是徒勞的學習狀態,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提高,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針對小學生閱讀現狀的解決措施
(一)讓學生對閱讀產生好感,主動閱讀
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人們對于自己喜愛的事物往往會不自覺地關注和學習,在技能方面就表現為比常人更為熟練和有造詣。那么,這個道理用在學習上也是行得通的。以往學生對閱讀無感的真正原因,我們可以看做是不感興趣,改變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閱讀要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建立,具體做法可以在班級設立班級圖書館,由老師提供推薦書目,學生自主籌集資金購買,同時,新課標更是明確規定我國小學生的閱讀量達一百五十萬字。其次,還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印象,開拓學生思維。
(二)老師要成為引導學生正確閱讀的先導
雖說新課改下學生的主體地位日漸提高,在學習的許多方面,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較好的發揮和肯定,但在一些必要的課程學習中,老師適時的引導也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例如,上文提到的學生漫無目的的閱讀方式就是很不規范和無效的閱讀,老師應該在課前閱讀時提前告知、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剛開始可以現場根據課文為學生示范性地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參照,以利于今后的閱讀。
(三)科學化、合理化、有效化的教學方法
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逐級分組的方式,先由民主方式選出課代表,再由課代表組織選出大組組長,大組組長再根據實際情況選出小組組長,這樣一來,老師管理學生也很方便,閱讀也能得到更好的落實和監督,班級可不定期以小組形式展開閱讀競賽,獲勝的小組可獲得相應獎勵。其次,教師要學會實事求是的教學方法,要善于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不同的教學形式。再次,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較好的學習氛圍和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融入其中,并從中發現與自己契合的“磁場”。
總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有利于小學生課堂成績的提高、視野的開闊,更有利于學生自我人格修養的養成以及今后的長遠發展,教師要扮演好學生“啟蒙者”這一角色,適時引導,用實際行動和魄力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黃靜.淺談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華夏教師,2015(12).
[2]徐翠萍.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亞太教育,2015(18).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