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
摘 要:品德學科以踐行公民教育為主旨,使學生逐步學習做事,做人,培養有文化、有責任感、有社會覺悟的公民。為此,教師必須關注課堂,善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優化課堂教學,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一、品德學科的課程性質特點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公民教育課程,以培養和完善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生活的基本技能為主要目標,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使學生逐步學習做事,做人,培養有文化、有責任感、有社會覺悟的公民。
二、小學品德學科的教學現狀分析
任教品德的教師普遍認為這門課程遠不及語數英重要,加上教師緊缺,小學教師往往要任教多門學科,老師們把主要精力放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上,很多教師對該課程的認知不足,了解不夠,把握不好課程目標、課程要求以及教學方法。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學而無趣。
三、關注學科素養,優化品德課堂教學的策略
品德教學,必須重視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關注課堂,才能更有效地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培養有文化、有責任感、有社會覺悟的公民。
1.課前,構建有準備的課堂
(1)整體把握整冊教材
每學期開學前要組織科任教師通讀教材,將教材的編寫框架進行統一的梳理,從教材的編排結構、知識銜接、編寫思路、教材的個案分析等方面整體把握教材。
(2)精心細讀本課教材
了解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編寫的意圖;教材的內容與當地的實際以及本校的情況是否相符,應補充或重組哪些內容。
(3)全面了解學生
聯系本課的知識,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的認知水平,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思考如何把課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達到課程回歸生活的目的。
(4)精心設計教學
這里指的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學情分析、課時安排、教學過程、課件制作、板書設計、課后作業等。
2.課上,構建樂學會學的課堂
(1)課前激趣,巧妙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重視課前激趣,學生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于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
(2)結合學生生活,拓展課程資源
我們的教學要選取生活中的事例,讓兒童把生活中的感受與體驗真誠地表達出來。 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教師要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
(3)激發情感,升華教學
在教學《家長關愛我成長》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介紹一件自己小時候使用過的物品,并講一講有關的故事。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這樣的設計,教師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在這種情與境的交融中,教學已經升華出了一種境界,教是為了不教。
3.課后,成為學生自主實踐、感悟探索的天空
品德課程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生活性。品德課堂與語文、數學學科不同,它學習到的是一種內化到心靈的思想精髓。品德課要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1)加強課內外的聯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讓學生通過收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上網等多種渠道,拓展自己的思維和見識,以此提高他們的調查能力;讓學生調查、訪問身邊的人,讓他們通過實際調查活動,提高調查能力;采用小組合作,體驗活動,召開展示會,分享成果,以此提高收集資料和小組合作能力等。
(2)提供人文力量的鞭策氛圍,會讓品德課程更趨完美、更人性化
品德課程是學生心靈凈化的催化劑,所以可以結合各年級思想教育的不同側重點,采用榜樣的力量來感染,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如《中央電視臺》評選“全國道德模范”的模式也不妨走進校園、走進班級。透過榜樣的力量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讓學生樂在其中,享受其中,受益其中,這才是我們課程所追求的真諦。
總之,品德教學要內涵延伸,外延拓展,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優化課堂教學,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的活動。讓我們都來關注品德課堂,關注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提高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品德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靈動吧。
參考文獻:
李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6).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