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平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其實生活中的確是到處都可以見到數學,人們在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樓和時鐘指針的轉動,實際是在進行平移、旋轉的活動,從家到學校的行程中,小動物的搬家也在經歷位置的變化。可見把數學課堂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定會讓抽象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課堂能煥發光彩。
多年的教學工作,發現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枯燥乏味,教學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讓每一節數學課都能使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從觀察和留意身邊熟悉的事物中學習知識,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這樣才能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有樂于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講小學六年級“方向與位置”時,我設置了一道讓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把你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圖畫出來,然后用語言敘述,是如何改變方向的?”孩子們感到有興趣,也愿意把自己每天的行程讓同學們知道。
可見這一個知識點學生在嘗試中輕松學會了,使我更深刻地知道:只有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課程化,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知識,孩子們親身體驗到的,才便于學生理解知識,這樣的數學課堂難道不是更利于學生學習數學嗎?
曾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其實在教學經驗中我也感覺到了,離開了生活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都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為改造社會生活服務。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教學現象,挖掘教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讓我們的數學課堂豐富多彩。
一、情境創設生活化
在每堂課中都離不開課堂導入,我喜歡創設情境導入法,因為我認為創設情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比如,在學習“加法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吸引學生的生活情境:學校要組織我們全體同學去春游,你們準備帶哪些食物?帶多少能夠呢?請圍繞這一問題你能提出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呢?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孩子們的熱情,都積極地把自己想到的答案說出來。因為問題是每一個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所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加法應用題”抽象的知識變得活了起來,豐富了數學生活知識,從而使學生感覺到一節課結束后收獲多多。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學習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接觸社會,貼近生活,給學生出生活化的練習題,才能更好地使他們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我安排了讓學生調查熟悉的菜譜,調查學生每天吃的菜,來完成“營養午餐”一節的教學。學生提出寶貴的意見給家長,讓各位家長根據提供的建議制定“營養午餐”的計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既豐富又有很大的用途,讓數學知識使孩子們處得越來越近,數學不再是讓學生望而生畏的抽象知識,數學知識就在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實在在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數學應用生活化
所謂“學以致用”在教學中經常提起,但在實際運用中是否能做到呢?我在教學中也知道學生學知識有時候雖然會了,但也是“死學”,所以面對新課程的改革,教師的任務不是僅僅把知識裝進孩子的頭腦里,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在教學中趣味常伴于課堂,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教學中也要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思想教育。如,求“圓的面積”時,讓學生理解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書中的問題學生不能一下子解決,所以我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學生便說出如何算出操場上榆樹橫截面積是多少?孩子們積極發言,有的說:“求圓的面積要知道半徑,只能把樹砍下來量了。”有的說:“那是不行的,樹砍下來就會死掉的!”經過這樣的爭論,便插入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然后讓學生親自實地量出樹干的周長。算出半徑再計算,運用面積公式算出榆樹橫截面的面積,讓學生既懂得了思想教育,又能實際操作,求出問題的答案,此時難道不覺得數學豐富多彩嗎?讓學生找到了無限的數學樂趣。
總之,在新的數學教學理念指導下,要遵循數學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學中,聯系實際,不斷探索,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大量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真正知道,通過知識的“再創造”來掌握知識既輕松又扎實,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身感悟,才會走進數學樂園,成為數學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才是與生活攜手、煥發光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葛靜.讓數學課堂活起來[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10).
[2]高彩霞.讓數學回歸生活 讓課堂充滿樂趣[J].學周刊,2014(28).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