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晨
〔摘要〕采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對一名高二女生的人際交往障礙進行心理干預。經過為期20天的15次臨床干預,癥狀已基本消除。表明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對治療中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具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中學生;元認知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6-0054-03
一、學生基本情況
小藝(化名),高二文科班女生,17歲,學習很出色,被很多同學奉為學習的榜樣。她還有一個外號“含羞草”,因為她在班里幾乎不說一句話,只與同桌小聲簡短交談。她對人很友好,別人與她說話時,她總是羞澀地一笑,用最簡短的詞句和最小的聲音應答。她很膽小,一旦有人像吵架一樣說話,她就會躲開。如果被老師提問,她站在座位上窘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雙手攪在一起,滿手濕汗。她經常頭痛、胃痛。
她從來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就像一株小小的含羞草,只要觸碰到與人交往的場景,立刻就閉合枝葉,把自己藏起來。就連向老師求助的事,也是同學們幫忙,自己不敢說。她為人際交往困難而苦惱,迫切希望改變自己。
詢問小藝的成長經歷,發(fā)現(xiàn)她在家里與父母妹妹的交往很自如,離開家門她就會感到害怕。她自述這種害怕的感覺來自奶奶,因為奶奶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經常高聲大嗓地謾罵家人,發(fā)瘋般地打人。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小藝養(yǎng)成了謹小慎微、不茍言笑的性格。
在學校里出現(xiàn)與人交往困難是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的:性格內向的小藝經常被班里的“壞小子”欺負——作業(yè)被扔掉,路上被攔截,教室里被大聲訓斥。身邊的老師和同學沒有人關注到小藝的困境,她也愈加不與人交流,只有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課、看書、寫作業(yè),她的內心才是平靜愉悅的,盡情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運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分析小藝人際關系障礙的成因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是指通過認知調整和暗示性學習,幫助來訪者了解正確的元認知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并在元認知情緒體驗中產生積極情緒,進而形成適應行為反應的心理學應用技術[1]。
它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障礙、創(chuàng)新靈感、天才學習狀態(tài)、人格等,都是以潛意識心理活動為主要成分的心理活動;幾乎所有的潛意識心理活動都是以條件性情緒反應為杠桿解因素的。而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容易建立和容易消除的,因此,人類所有的潛意識心理現(xiàn)象都是容易解決的。”
條件性情緒反應,通常用S-E-R代表,S代表引發(fā)不良情緒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動升起的情緒,R代表情緒升起后產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為等。S-E-R的心理程序在運行過程中是自動運行的,即只要相關的刺激(S)出現(xiàn),情緒反應(E)就會自動伴隨,緊接著行為反應和單向思維(R)自動出現(xiàn)。這一心理程序在情緒的作用下是增強循環(huán)的。
根據(jù)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理論,小藝條件性情緒反應是后天形成的:
幼年的小藝面對脾氣暴躁的奶奶打罵家人,一家人哭喊成一團(S),她產生了極度的恐懼感(E),在不良情緒的控制下,思維呈現(xiàn)單向特征,“大人們很可怕” “我應付不了”的想法在頭腦中優(yōu)勢興奮(R);與此同時,對成人世界 “懼而遠之”、把自己藏起來的行為模式形成。在生活中一次次增強循環(huán)的結果,就是小藝不僅害怕奶奶,而且害怕街上的所有成人;不僅害怕路過奶奶家的門口,甚至走在大街上都渾身不自在,遇到人不敢打招呼(R)。在這樣的心態(tài)和行為模式下,小藝形成了內向性格。
小藝因為不愛說話,不敢與人爭執(zhí),幾個調皮的男生找到了欺負她的樂趣。被欺負時(S),小藝一樣是恐懼、無奈的(E),“同學很可怕”“我反抗沒用”等消極的思維在大腦里不停運轉,她采取的措施也是消極的,隱忍同學的欺凌,不理睬同學,逃避與同學接觸(R)。
條件性情緒反射在潛意識層面的不斷循環(huán)使小藝表現(xiàn)出性格上的膽小懦弱、行為上的孤獨逃避。條件性情緒反射容易形成也容易消除;消除了這個因素,整個異常思想、行為及其背后的潛意識心理行為都會迎刃而解。
這樣的分析得到小藝的充分認可。網上搜索《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小藝的人際敏感因子、焦慮因子、軀體化因子的分數(shù)分別為3.15、3.32、3.61,均超出正常分數(shù)的范圍。
三、實施元認知干預技術,改變小藝的內心世界和行為模式
1.調整認知
首先,通過交談堅定她走出人際交往障礙的信心:她對奶奶、成人、同學、公開場合發(fā)言的恐懼實質上是一種過敏反應,不是“外面的世界很可怕”,是她面對外部世界時有一種過敏的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是可以迅速消除的。
其次,告訴小藝維持正常的人際交往需要一定的交往技巧,比如,每個人都是需要被關注、被重視的。人際互動中,自己主動表達對別人的欣賞,與別人交談時積極回應,主動求助他人,這些做法可以讓對方感到被關注被需要。把這些技巧練到習慣而自如的程度就可以自自然然地與人交往了。
2.通過暗示訓練,在小藝的頭腦中“安裝”一套積極的、熱愛和親近周圍人的心理程序,并且從中體驗人際交往的快樂和幸福。
小藝對人際交往的積極回憶,主要來自與父母妹妹的互動。在與親人的互動中她可以自如地說話做事,大聲地說笑。把她與親人的互動場景和輕松的感覺作為調動她應對交往場景積極情緒的情感組織者,得到小藝的許可。
情緒組織者是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中的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一個學生本人希望有的情緒狀態(tài)、思維內容、行為風格等設計成一種心理反應過程,在其放松狀態(tài)下,由心理干預技術人員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的方法,輸入大腦,很快使這名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理性的思維模式、正確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干預技術方法。
接下來,一一設計她與奶奶互動,走在街道上,與同學互動,課堂回答問題等場景下的積極心理程序。endprint
(1)她情緒平靜地面對奶奶的壞脾氣,她知道被壞情緒控制的人是很痛苦的。奶奶年齡大了,奶奶沒有文化,只會用發(fā)脾氣表達自己的感受,小藝理解奶奶的痛苦。奶奶不發(fā)脾氣的時候是很慈祥的,小藝能夠感覺到奶奶對自己的喜愛。小藝主動給奶奶倒一杯水,讓奶奶休息一會。奶奶慈祥地看著小藝,感激孫女的關愛。小藝感受到奶奶的慈愛,更感受到奶奶需要孫女的關愛。
(2)她情緒平靜地走在老家的街道上,她看到鄰居們在各自的家門口忙碌著,她主動與鄰居們打招呼,鄰居們友善地回應,欣賞地看著她,她感覺到自己主動向人問好是非常正確的做法。為自己做到這一點而高興!
(3)在校園里碰到同學,她心里充滿喜悅,因為她知道同學是友善的,曾經給過自己很多關懷和幫助。她主動地跟同學打招呼,笑著邀請同學和自己一起走,一邊走一邊與同學說話,學習、生活的話題可以隨便選擇,話到嘴邊只要不違反道德法律,就說出來。同學的回應讓她感覺輕松,她感到和同學在一起是快樂的和幸福的。
(4)在教室里被老師提問,她高興地站起來,她知道老師只是想聽聽她的思路,她大聲地說出內心的想法,老師欣賞地點頭認可她的觀點,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她對知識的理解是深刻的,她體會到思考的樂趣,也體會到大庭廣眾之下表達自己的暢快。
按照我們商定的結果,每天下午占用自習課時間做暗示訓練,訓練的內容每天1~2項,每項訓練到她感覺癥狀消除,新程序能夠自動運行為止。
三天后,老師和同學看到小藝的變化,表情輕松了,臉上的笑容多了,跟前后桌的同學可以聊天了,站在座位上可以順暢地回答老師的問題了,代表全組站在講臺上發(fā)言全班都能夠聽見她的聲音了。二十天后,小藝自述想到奶奶、老家的街道、與同學接觸、大庭廣眾下說話等場景都不再恐懼、焦慮了,經常發(fā)作的頭痛、胃痛消失了。
再次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小藝的人際敏感因子、焦慮因子、軀體化因子的分數(shù)分別降至1.87、1.98、1.76,癥狀基本消失。
3.建構防止治愈后復發(fā)的元認知智慧
雖然短期內迅速消除了小藝的主要癥狀,但小藝十幾年與人際交往相關聯(lián)的情緒障礙可能引發(fā)復雜多樣的異常思維、異常行為,在特定的情況下有可能復發(fā)。
元認知干預技術有防復發(fā)的方法,就是在其未復發(fā)前就在其大腦中埋藏一個防止復發(fā)的自動化的心理程序。一旦出現(xiàn)復發(fā),當事人可以自動監(jiān)控、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思維、行為,并使自己盡快恢復[2]。
具體的做法如下:
(1)在小藝的大腦中輸入這樣的觀念,即使復發(fā)了,也不可怕。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用學到的技術應付它,一定不會有大問題。
(2)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出現(xiàn)不敢與人交往的情況,立即尋找原因,一定是某一件事讓我的情緒焦慮水平上升了,沒關系,情緒是可以調適、可以控制的,我一定能控制它。我可以用運動、深呼吸等方式讓情緒平復下來。
(3)在情緒好起來時,趕緊回顧一下剛才恢復時的思想,懂得什么是癥狀思維,本質是什么,如何應付它。從中體會做情緒的主人的感覺。堅信自己會越來越好,與人際交往障礙相關的心理程序終會因為長期得不到“鍛煉”而漸漸地減弱、退化,直到永遠消失。
四、分析與思考
小藝的案例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以下原因:
(1)找到問題的杠桿解,高效影響潛意識。用新的潛意識理論和條件性情緒反應理論高效表征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生活問題,并以放松暗示的方法,在她的大腦中“安裝”了一套高效而且優(yōu)秀的心理行為程序。經過反復訓練,來訪者大腦中的優(yōu)秀心理行為程序達到了優(yōu)勢興奮、自動運行的程度。
(2)不僅改變認知,更干預思維運行。傳統(tǒng)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導致不適應行為和情緒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知過程和觀念,通過認知重組和一系列的行為訓練來解決不適應的行為和情緒。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認為,來訪者一系列不合理的觀念是消極情緒下條件性反應的結果,即單向思維。只要想辦法調整情緒,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思維的單向性問題,恢復理性思維。本案例通過調整情緒直接干預來訪者的思維,見效快。
(3)輔導過程中,來訪者具備了充分的元認知智慧。多次輔導中,小藝的心理系統(tǒng)得到了優(yōu)化,而且內化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學知識——潛意識觀、知識能力觀、條件性情緒反射、放松暗示訓練法等。由此,她的頭腦中不僅增加了一個觀察、評價自己的嶄新角度,更增添了隨時隨地調適自己心理和行為的本領。
參考文獻
[1]金洪源,王云峰,魏曉旭.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神經癥、學習障礙與個性困擾的高效解決[M].遼寧科技出版社.2013.
[5]王立凡,金洪源.高效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應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11):42-43.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十八中學,石家莊,050061)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