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影
〔摘要〕“藝術化心育”,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藝術相結合,以藝術治療為心理知識基礎,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實際生活設計心育方案。以音樂情緒管理課為例,探討在中職心理課堂中如何實現“藝術化心育”:走近音樂,內容藝術化;視聽奏唱,形式藝術化;心育延續,課后藝術化。
〔關鍵詞〕藝術化心育;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6-0042-03
目前,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課一般以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主,與普通高中的心育教學模式相近,甚少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其實,中職心理課堂可以結合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讓學生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促進專業技能發展。
藝術,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藝術是表達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橋梁。在藝術創作中,個體可以緩和情緒沖突,有助于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此外,借助藝術這種非語言溝通媒介,個體對其創作的作品進行聯想和詮釋,可以抒發消極情緒,解開心結[1]。對于中職學校的藝術專業學生,可以嘗試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藝術相結合,打破傳統心育課堂中缺乏針對性的普遍化設計,以藝術治療為心理知識基礎,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實際生活設計心育課,實現“藝術化心育”。下面就以音樂情緒管理課“奏響心的旋律”為例,談談藝術化心育在心理課堂中的實施。
一、走近音樂,內容藝術化
貝多芬說:“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世俗的煩惱中超脫。”可見,音樂是一種很好的藝術化心育形式。“奏響心的旋律”一課的授課對象是中職二年級學前教育班,學生們正面臨著保育員考證的壓力。在前兩個課時中,學生已經認識情緒,并初步掌握了合適的情緒調節方法。根據課改要求及學生需求,本課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用音樂調節情緒。本課的特色是將音樂情緒管理應用與學前教育專業進行結合,讓學生學會用音樂轉移注意、適度宣泄以及積極暗示。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活潑好動、能歌善舞、情緒多變。從學生的微博微信以及課前調查發現,面對考證和專業壓力,92%的同學心情焦慮緊張。因此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是:知識目標——了解音樂的心理疏導作用,掌握音樂情緒管理方法。能力目標——通過體驗、探究,學會根據生活實際,運用音樂情緒管理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中職生建立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培養學生調節情緒的能力。
調節情緒關鍵在于掌握方法。因此,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用音樂調控情緒;而如何讓學生學會結合生活實際應用音樂情緒管理法,則是本課的落腳點,也是教學難點。
二、視聽奏唱,形式藝術化
教育部關于中職心育課的相關文件明確提出,心育要與學生活動相結合,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而情緒調控本身就是一種“自主”活動,所以“奏響心的旋律”一課嘗試運用藝術化“參與-體驗-感悟”自主心育模式。教學流程就像一首交響曲,分六個環節:前奏曲“心動樂章”,第一樂章“音樂心力量”,第二樂章“聆聽心音符”,第三樂章“創造心節奏”,第四樂章“唱出心旋律”,第五樂章“音樂心延續”。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前奏曲“心動樂章”。通過熱身活動“節奏大師”,讓學生自主參與節奏游戲——奧爾夫節奏模仿訓練。教師帶動全班按節拍擊掌和合唱,體驗音樂帶給身心的快樂輕松感,并激發學習興趣,引入音樂情緒管理的主題。然后通過小組討論進行溫故知新,每組寫下上節課學習到的以及平時生活中喜歡運用的情緒調控法,寫完后放在信封中,進入新課學習。
(二)微課教學,音樂力量
第一樂章“音樂心力量”。音樂可以給心靈和身體帶來怎樣的力量呢?通過微課視頻進行教學,從普遍生活現象“為什么聽音樂會起雞皮疙瘩”引入,結合生動有趣的《麥兜與音樂》故事,讓學生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都能通過微課進行學習,自主認識,了解音樂對人產生的身心影響和心靈治愈效用。在微課的最后,會引出音樂情緒管理的三種方法,承上啟下。
(三)聆聽音符,轉移注意
第二樂章“聆聽心音符”,介紹“聆聽法”。門德爾松說,“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因此,此環節將通過三首不同風格的樂曲片段,讓學生自主體驗音樂中的情緒,并與大家分享聽到樂曲時的感受,學會用音樂轉移注意。
【課堂回放】
教師播放羅西尼的《威廉·退爾》:聽到這旋律,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緊張、激昂、激情……
師:大家說得很對,這是一首進行曲,具有鼓舞意志、提升自信的作用。
播放久石讓的《天空之城》。
生:感覺悲傷、憂郁……
師:對了,平時我們什么時候會聽這樣的曲子呢?
生:心情不好的時候。
師:是的,這樣的曲子多愁善感,能幫助我們在聆聽時抒發內心的悲傷。
播放莫扎特的《G大調小夜曲》。
生:歡慶、開心、喜悅、興奮……
師:對的,這是一首興奮明快的曲子,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緊張焦慮的心情。
(四)隨心創作,適度宣泄
第三樂章“創造心節奏”,學習“創作法”。通過小組合作法,讓學生針對她們當下的焦慮,利用身邊的瓶子、文具等物品,通過敲、打、拍、刮等方式,創作一段四個八拍的節奏,并分享創作心得。結合學生當下的心情,通過自主合作進行適度宣泄,讓心育課堂回歸現實,并在課堂上展示成果,以此突破教學重點,讓學生現場學會創作法。
【課堂回放】
第四組學生的創作:學生每人手拿一支筆,在桌上盡情敲打,發出“嗒嗒”聲。節奏先慢后快,最后還加上跺腳,以表示越來越緊張焦慮的心情。
學生分享創作心得:“感覺這個作品節奏緊張,富有激情,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宣泄情緒,使當下的考證心情從緊張焦慮轉化為輕松愉悅。”endprint
(五)唱出心聲,積極暗示
第四樂章“唱出心旋律”,教授“歌唱法”。教師親自示范歌唱法中的歌詞改編,以學生耳熟能詳的《春田花花幼稚園》一曲為旋律,為學生譜寫考證加油的歌詞,全班齊唱,師生共同參與。然后讓同學們分組進行自主創作,自由表達,每組改編一句,用歌詞進行積極心理暗示,最后匯總成一段完整的屬于她們自己的加油考證歌,并全班齊唱。學生通過自主表達,學會了利用歌唱展望未來,利用歌詞進行積極心理暗示。
【課堂回放】
教師改編的歌詞:“我們是快樂的好學生,我們天天一起上課。我們在學習,我們在成長,保育員考證要加油!”學生唱后哈哈大笑,也明白了歌唱法的具體操作。
學生共同創造的歌詞:“我們誓要通過保育員考試。為了我們的保育員證,我們在努力,我們在奮斗。保育員證書抱回家!”學生用普通話和家鄉話各唱一遍,全情投入,激情澎湃,最后甚至熱烈鼓掌,笑聲和掌聲中充滿著自信和期待。
從創作環節到歌唱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掌握音樂情緒管理法,將知識回歸到現實生活、學以致用;并通過思考感悟,把內心情感、希望以音樂的形式抒發出來。以此攻克教學難點,做到將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技能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應用音樂調控情緒。
緊接著,通過課堂實驗“笑的傳遞”,以發自內心的歌聲,也就是笑聲,傳播快樂。引導學生思考、自主感悟,讓學生明白,其實運用歌唱法調節情緒并不復雜,快樂的獲得也就在我們哈哈大笑之間。以此強化教學難點,開闊尋找幸福的思路,延伸快樂。
(六)鞏固升華、課堂延伸
第五樂章“音樂心延續”。總結本課學習的音樂情緒管理法,進行課堂延伸。讓學生打開第一環節中寫滿情緒調節法的信封,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情緒調節方法,劃掉消極方法,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思考,寫出“我的音樂心靈妙方”,實現自主發展。
三、心育延續,課后藝術化
在學習“奏響心的旋律”一課之后,學生確實能更積極地在生活中運用音樂情緒管理法,通過在課余活動中參加各種校園文藝活動,在課下與同伴、老師討論音樂作品,在心理輔導的藝術治療中得到了更多的自我成長,學生在課后也延續著積極情緒,樂觀地面對未來生活。
可見,在中職心理課堂中實現“藝術化心育”是成功的,它是順應新課改要求的一種有效嘗試。在針對中職生特點和實際生活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藝術專業技能的促進,這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了心理困惑、培養了自我調節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更好地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將心育課堂效果最大化。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藝術化心育”課堂更強調學生的充分參與、親身體驗、感悟成長,因此心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學生有更多的、更深入的引導和反饋。
正如音樂家海頓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藝術給予心靈的力量不可估量,而音樂也只是“藝術化心育”中的一個教學模塊,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還可以有更多內容上、形式上的嘗試。我們的心育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新益求新、精益求精。
注:該課例文中所引“奏響心的旋律”獲2014年廣東省中等職業學校“創新杯”德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說課大賽二等獎。
參考文獻
[1]楊曉光. 藝術治療的概念、發展及教育[J]. 醫學與哲學. 2005(3):57-58.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中山,528458)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