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數學課程要特別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強調,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課堂就是通過一個個問題來組織教學的,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精彩的提問是誘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動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發(fā)展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開啟學生思想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進師生情感的交流。然而,當今的課堂更多的是教師設計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問題,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問題。事實上,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很多時候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不是學生想要知道的,有時候這個問題學生可能已經知道了,有時候可能對學生又有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上課興趣不高。長期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失去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談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了,最終導致一部分學困生的出現。其實,“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起旁敲側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學會提出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意識,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自然會提高。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勢在必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隨之產生。另外,從心理學角度說,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現。因此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那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要讓位,要從思想上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要能與學生平等交往,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潛能以及好奇心所引發(fā)的“問題”潛力,要正確看待每個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引導他們勇于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當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舞臺。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式教學,我鼓勵學生課前利用探究單大膽提出各種問題,課堂上對問題進行匯總解答,對于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教師不再講解,鼓勵學生互相解答,對于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師生一起探討。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很愿意解答同學之間提出的問題。對于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教師及時表揚,并且對有價值的問題在班級群里展示供學生參考,久而久之,學生越來越愛提問了,而且問題越來越有針對性。下面是學生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中提出的問題:“有沒有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什么是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怎樣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心中所想、心中所疑。“有沒有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個問題學生通過舉例驗證很容易發(fā)現結論,之后的問題在驗證的過程中也有了答案。這樣的課堂學生是主動參與的,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學生有了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自然就有了。在這里,學生不僅僅是在接受知識,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在構造自己對認識客體的理解。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質疑興趣。新課標提倡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而引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由疑點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調動其好奇心,由好奇引發(fā)需要,有了需要再積極思考,才能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時,我讓學生在20米泡沫條上每隔5米模擬植樹,有學生植了4棵,有學生植了5棵,還有學生植了3棵,這時我告訴學生這些方法都是對的,學生明顯表現出不解,他們很自然地提出了“為什么棵數不一樣?”“跟間隔數有什么關系?”等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后面的操作中,我又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愛繪畫的特點,讓他們自由發(fā)揮,自己動手畫出兩端都植時的間隔長度和植樹棵數。學生興致盎然,優(yōu)等生大多畫得復雜,學困生基本畫得簡單,雖說千姿百態(tài),但都異常投入。有的平均分了2段,有的平均分了4段,還有的平均分了10段。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學生既專注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中,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是一舉三得。
當然要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還要營造寬松、活躍的提問環(huán)境,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提問;要尊重學生,對于有自卑感的學生,即使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或者不著邊際,也要運用微笑、點頭等方式給予鼓勵,盡可能讓他們優(yōu)先發(fā)言。要教育引導取笑他們的同學,增強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呼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讓問題真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每一位學生的心中,讓學生終身受用。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