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魯霞
摘 要:適當地布置家庭作業不僅能強化所學內容,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形成能力,以此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便于老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怎樣才能最大化發揮家庭作業的有效性呢?
關鍵詞:小學生;家庭作業;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小學生的家庭作業可以說是小學課堂教學的繼續和延伸。適當地布置家庭作業不僅能強化所學內容,而且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并以此來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便于老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怎樣才能最大化發揮家庭作業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家庭作業要有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而找一找,連一連,畫一畫,看一看等都是小學生喜歡做的事情。只要靈活運用就能使家庭作業有趣。比如:語文作業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給出“打雪仗,堆雪人等”,要求學生用這幾個詞說一段話,并把這個場面畫出來。沒有想到,孩子們完成得很有意思。簡單幾筆就繪出了人物的活動場景,畫面比預想的豐富、有趣,還能大方地講給爸爸媽媽聽。這樣的作業讓學生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二、家庭作業形式要多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布置家庭作業要以小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我們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時不能只停留在對知識簡單機械的重復、簡單的記憶上。總是采用一種教學模式,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懶得去做,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我們應該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熱情,打破常規,避免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而要設計多種形式適合孩子的家庭作業。
如:游戲性作業。在學習了10以內加減法后,設計一種“聽算式想得數抱團”的游戲。學生可以和同學們一起玩。大家圍成圈在行進,只聽一人出題,大家很快算出得數,即得數是幾,幾個人抱在一起。這樣設計一方面加強了孩子們對加減法的熟練,一方面還增進了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友誼。
口頭記憶作業。我們可以把課堂上要學要記憶的知識編成兒歌,讓學生唱,比如: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規律總結成便于學生記憶的兒歌。英語課中的字母歌,讓孩子們回家教給爸爸媽媽一起唱,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而且還受到音樂的熏陶。
實踐操作作業。用這種開放性的作業代替書面作業,無疑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如,把學習的有關春天的古詩做成手抄報。這樣做加強了學生對古詩的整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再比如學習人民幣后,可以安排和家人一起去超市購物的場景,自己根據手中的錢,合理選擇商品,孩子不僅在購物中加深對人民幣的了解和認識,而且從小培養了理財意識。
觀察性作業。常見的語文作文中要求學生寫一篇有關小動物的文章。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先和家人一起對小動物觀察一段時間,了解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把每天的發現寫下來。觀察一段時間后,再讓學生下筆寫,這樣布置作業沒有嚇到學生,相反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對動物的了解已經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文章,學生很容易高質量地完成作文。
三、家庭作業布置要適量
機械性地重復家庭作業只能讓學生感到厭煩,耗時耗力,一點效果都沒有。所以我們在設計家庭作業時,要反復考慮,作業量要少,內容要精,要有目的性,要拋掉難、繁、偏的弊端,要真正提高作業的質量,讓學生真正從做家庭作業體會其中的樂趣。
四、家庭作業要有層次
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不能“一刀切”,應該切實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個體特征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提高。如,針對學有余力的孩子,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有坡度、有挑戰性的作業,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讓他們的思維更開闊。而對于接受能力較弱的孩子,就可以布置一些以鞏固基礎知識為主的作業。這樣就可以改變以往有的孩子不想做、有的孩子抄作業的毛病。滿足不同層次孩子的作業需求,讓他們都有不同的進步。
盧梭說過:“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誤用時間比浪費時間的危害更大,而教育絕不是知識灌輸和技能訓練,絕不是完成作業,學習本應該是對探索之樂趣的享受,而當我們不顧學生的時間、精力、興趣時,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卻夭折在成人的‘好意與面面俱到的作業中。”
科學地布置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作為一線老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學生的每一次家庭作業,真正發揮家庭作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劉艷尊.關于學生作業的幾點思考[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5(6).
編輯 白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