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 呂華當/文圖
手提式移動“實驗室”病害檢測方便快捷
■ 《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 呂華當/文圖

技術人員現場示范使用檢測儀
水產病害快速檢測系統受青睞
水產病害傳播速度快,破壞力大,開展檢測是及早防治病害的關鍵。從昔日的看魚識病到今天的分子檢測,人們對水產病害的認識提升到新的層面。過去,分子檢測技術常與實驗室、精密儀器和身穿白大褂的檢測員聯系在一起,那么想利用這項復雜的檢測手段是不是只能送檢呢?廣州雙螺旋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螺旋基因”)給予了一個全新的選擇方案,一個可移動的水產病害檢測系統,其檢測操作易學易懂、儀器便攜可實現現場檢測,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病害檢測的簡便性,以及實現了非專業人員日常檢測病害的可能性。
近年來,養殖病害層出不窮,對于廣大養殖戶而言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2013年爆發的EMS對蝦早期死亡綜合征、2016年爆發的孢子蟲病、2017年新發的羅湖病毒、虹彩病毒……面對病害,大多養殖戶現有的檢測手段和條件比較有限,廣大養殖戶對水產病害的檢測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卻苦于沒有專業的技術支撐。針對病害變異快的特點,從分子層面開展科學有效的檢測,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是判斷水產病害的萬全之策。
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雙螺旋基因的技術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專家團隊相遇,領先的分子技術儲備與水產領域專家團隊專業的水產知識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原用于醫學領域的檢測技術實現“變身”,很好的滿足了水產行業的特殊需求。
“將分子檢測技術從醫學檢測領域拓展至水產病害檢測領域,這個過程并不簡單,在親蝦、種苗、養殖、加工等過程都會涉及到病害檢測,不同的檢測基質不同的檢測靶標對產品和服務水平要求很高。”雙螺旋基因副總經理常彥磊說。
對于養殖戶而言,最可怕的事莫過于病害一發不可收拾,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歸咎于沒有特效藥可用,更應該反思日常管理中對病害防治是否已經做到位。“2012年之后人們對病害的檢測才有初步認可”,常彥磊深深的嘆息道。其實,大家都意識到防重于治的重要性,但礙于檢測手段的繁瑣和實驗場所的不可復制,大多養殖戶難以開展每周一檢,甚至是每日一檢的病害檢測工作。取樣、運輸、檢測、結果反饋,一張權威的檢測鑒定報告到達用戶手中一般需時一周左右,這種傳統的方式花費時間較多且每次檢測費用不低。
常彥磊向《海洋與漁業》記者透露,通過水產病害檢測箱,從取下動物相關組織到檢測結果呈現,整個過程需時1~2小時,數據反饋實時更新。高時效、便攜式這兩大特點正好能彌補傳統送檢方式的不足之處,在約為0.7m2的專用實驗臺上操作兩小時,檢測結果便清晰呈現于水產病害檢測儀的顯示屏中。簡單方便的使用方法一方面可以讓用戶及早發現并確認病害,另一方面可以培養用戶日常定期檢測的習慣,真正做好疫病預防。
高時效不僅表現為水產病害檢測系統反饋結果迅速,還表現為雙螺旋基因對最新流行疾病的敏捷反應,公司的研發團隊與水產行業的專家團隊密切合作,并通過全球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實時掌握水產病害的背景信息,針對新發的水產病害或未來將可能流行的疫病,在第一時間研發出最新檢測產品,滿足水產行業對疫病的檢測需求。
“讓檢測變得更簡單”是雙螺旋基因的產品理念,以分子檢測為技術核心,緊密結合水產行業的發展,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不斷研發創新出更契合客戶需求的產品,積極推動水產行業分子檢測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手提式移動“實驗室”
水產病害檢測系統有三個組成部分,一套固定的檢測箱:包括用于震動、離心、加熱的儀器和水產病害檢測儀各一臺,整個檢測箱約16.7㎏;一套試劑盒:檢測不同病原使用不同的試劑盒,一管式包裝工藝更簡單;一套處理方式:按照農業部相關標準操作的取樣流程,公司制定的嚴格SOP使用操作的檢測流程,規范的流程確保檢測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病害檢測分為三個階段:樣品預處理、核酸提取、檢測分析。第一步,取下待測對象相應的組織后用均質袋做簡單的研磨。第二步,將預處理后的樣品進行核酸提取,按照產品說明書上的操作規程即可輕松完成。第三步,將提取出的核酸與旋達R1水產病害檢測試劑混合,直接上機反應即可,45分鐘后檢測結果便清晰呈現。
雙螺旋公司提供一個整體的方案,包括設備、試劑盒和配套服務在內的整套優化方案,這就是雙螺旋產品的核心。“目前能檢測的病害品種在國內是最全的,可以檢測包括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對蝦桃拉綜合征病毒、蝦肝腸胞蟲、哈維氏弧菌、石斑魚虹彩病毒在內的40~50種病原。”常彥磊介紹到。2016年下半年開始,水產病害檢測系統產品在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推廣應用,并得到良好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