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方瓊玟 呂華當/文圖
斑節對蝦新品種(系)養殖示范點通過測產驗收
■ 《海洋與漁業》記者 方瓊玟 呂華當/文圖

7月3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專家對陽江東泰水產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廣東省海洋和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斑節對蝦新品種(系)及魚蝦混養技術示范推廣》項目進行現場測產。
專家組先后走訪了廣州東涌一家斑節對蝦個體養殖戶和廣州市金海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場。東涌個體養殖戶采用集約化精養養殖,經測產,斑節對蝦“南海1號”成活率達70%,畝均產420公斤;金海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場采用魚蝦混養模式,其中“南海1號”精養池畝均產330公斤,混養魚類200公斤;“非洲新品系”精養池畝均產220公斤,混養魚類200公斤。經討論,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現場驗收。

專家組認為,東涌個體養殖戶采用高密度養殖,能達到畝均產420公斤,效益較高。該養殖場采用一套“益+”自動發酵系統,在塘頭自動發酵生成益生菌,如乳酸菌、EM菌和光合菌,新鮮的益生菌對斑節對蝦的養殖有較大幫助;其次,由于是高密度養殖,增氧措施必不可少。養殖場負責人張老板介紹道,4畝水面共設有5臺增氧機——2臺葉輪、2臺水車、1套底氧,斑節對蝦苗長至7~8cm,便從水泥塘過土塘養殖,過塘后,底氧和2臺水車常開,其中一臺水車只在投料(單邊投料)時暫停,清料后即開;2臺葉輪中午和晚上全開,晚上開至第二天早上投喂清料為止;到了養殖中后期,除投料區投料時暫停水車外,5臺增氧機全開。
在金海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場,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建華介紹道,該場使用的魚蝦混養模式不同于其他場,塘里的斑節對蝦和魚類是用漁網分隔開養的,網中的魚類就無法搶食對蝦料,節省了飼料成本;另外,魚類可以通過攝食多余的藍藻綠藻和微生物,以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記者看到,7畝左右的大塘里用漁網圈了1畝水面,水面一直在冒氣泡,養殖場負責人陳桂明解釋說,“那是魚在吃漁網周圍的藻類。”陳桂明表示,今年3月10日,平均每畝塘投放了1.5萬尾斑節對蝦苗,有“南海1號”“非洲新品系”等品種,均是1.5公分左右的蝦苗,全程不分塘養殖;另外,魚池中共投放了150條大頭魚、100條草魚、70條鯽魚、70條鰱魚、70條鳊魚等,都是兩三斤重的大魚,日常不會給這些魚投放任何飼料,它們都是靠吃藻類和微生物為生。
測產結果表明,兩個養殖場的斑節對蝦“南海1號”、“非洲新品系”畝均產量可觀,隨機抽樣的斑節對蝦體色正常,腸胃飽滿,活動力強,規格均勻,無異常癥狀。塘頭生產益生菌保證了菌類的新鮮度,定期投喂益生菌增強了斑節對蝦的免疫力,保證了產量和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