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元
縱觀《論語》全書,時時可見“樂”,卻無一個“苦”字。《論語·學而篇》開篇就談到人生之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得一種知識而能夠應時實習,怎能不愉悅?有朋友從遠方來,這又怎能不快樂無比?即使不見知于人,心里也毫不怨恨,這不就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這里就有人生的三大快樂:學習、交友、好心態。其實,快樂正是孔子的人生的一大特點;追求人生快樂,也是孔子的人生智慧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生命經歷來看,孔子的一生可謂歷盡坎坷,他幼年無父,少年失母,早年困窘貧賤,晚年連遭妻、兒之喪;他博學多才,道德高尚,富有修養,卻不為當政者所用所容;他長期周游列國,致力于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推行仁道,卻四處碰壁,屢陷困境。孔子有足夠的理由憤世嫉俗,卻始終能不為環境所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篇》),一生進德修業,樂觀積極,自強不息,實現了個體身心及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圓融,擁有了一個快樂的人生。他曾經自我描述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篇》)內心快樂著,忘掉了一切痛苦和憂愁,連自己將要老去都不知道了。
顏回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謂孔子自身的寫照。顏回家境困窘,生活匱乏,卻安生樂生,心境愉悅,他的人生貌似貧困潦倒,實則隨遇而安,平和喜樂。孔子贊美顏回: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篇》)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篇》)
從《論語》中可見,孔子很少以“仁”贊許人。在孔子的學生中,顏回之所以能受到孔子這樣的嘉許,就因為顏回能長久地做到“仁”,并能體驗到超越貧富貴賤等外在境遇、回歸生命本原的心中之樂。孔子的“長處樂”,也正是在“仁”的內在精神追求和不斷的道德修練中,才獲得的人生境界。
“仁”的內涵十分豐富。綜合《論語》中有關“仁”的條目可知,“仁”是“愛人”,“知人”,成人之美;“仁”是為人“孝悌”; “仁”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仁”是“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是“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作為理想人格和心身高度和諧的孔圣人以他“智者不惑、仁者不憂”的生命實踐,向世人昭示了真正的快樂源自于內在的對“仁”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外在的對財富、名利、權力的追逐,誠如孔子自我描述的那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篇》)吃的是簡單的食物,喝的是白開水,手臂彎起來當枕頭睡覺,這里面就有快樂。
在孔子的學生中,得孔子快樂之旨,受到老師特別夸獎的,大約有兩個人,一個是顏回,另一個是曾皙。
夫子一日讓身邊弟子各言其志,唯曾點所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深契夫子心意,故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論語·先進篇》)曾皙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晚春時節,穿上新做好的春裝,約上幾個青年、兒童一起去沂水洗浴,然后在舞雩臺上享受清風的吹拂,盡興后唱著歌謠返回家中……不是單純的山水之樂,而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整體和諧的和美之樂。
孔子在《論語》里特別提到有三種快樂是有益的,三種快樂是有害的。《論語·季氏篇》: “子曰: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 樂道人之善, 樂多賢友, 益矣。樂驕樂, 樂佚游, 樂宴樂, 損矣。”
三種有益的快樂:一是樂于用禮樂來調節自己的生活;二是樂于在背后稱贊別人的優點;三是樂于交許多好朋友。
三種有害的快樂:以驕縱為樂;以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吃大喝為樂。這三種快樂都落在了物質享受上。孔子也不否認,那也是一種快樂,不過,這種快樂是有害的,將來會有后遺癥。
孔子的快樂,還源于他深廣博大的情懷和豐富高雅、充滿詩意的情趣。
孔子好學,好學給了他無窮無盡、隨時隨地的快樂。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篇》)孔子曾自信地說:“即便十戶人家的小村邑,也一定有如同我這樣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這樣愛好學習啊!”
孔子熱愛大自然。孔子樂山樂水。子曰:“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孔子喜歡登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篇上》)孔子愛水,“所見大水必觀焉”,并從水中體悟到天地、人生、生命的深層奧秘。我們常常會想到孔子的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篇》)孔子還“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并深層參悟動植物,孔子觀察松柏,得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論語·子罕篇》),寓意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可以考驗出人的節操、節義。孔子喜歡在大自然中休閑,喜歡釣魚與射獵等,《 論語·述而篇》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只用魚竿釣魚,而不拉網捕魚;孔子射鳥,但不射那些歸巢的鳥。
孔子熱愛人類的藝術。孔子一生酷愛音樂,有高深的音樂造詣。孔子喜歡唱歌,把歌唱融入生活,借歌聲抒發心志。孔子還會彈琴、奏瑟、吹笙,而且還精通音律,會作詞作曲。《 論語·述而篇》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感嘆說:想不到音樂之美竟讓我到了這種的地步。
據《宋史·道學傳》記載,周敦頤讓受學于他的程頤、程顥二兄弟“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二程之學由此而發源”。
今天,如果我們循此路徑去體會孔顏之樂,尋找他們快樂的秘密,感悟孔子的快樂人生智慧,那么,對我們構建和諧身心、和諧社會,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