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如玉
深秋時節,有兩大不容錯過的樂事:一是賞菊花,二是吃螃蟹。前者帶來視覺盛宴,后者滿足口腹之歡,兩者相映成趣,成就了這個季節最美的畫面。
食蟹在我國歷史悠久,據《汲冢周書》記載:周成王時,海陽獻蟹入貢。說明那時的人們已經懂得食用螃蟹,并將其列為珍貴的御膳了。后來,明人張岱不吝筆墨,專門在《陶庵夢憶?蟹會》中,為螃蟹寫下美味甘旨的文字。文章不長,文采則佳:“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河蟹至十月與稻粱俱肥,殼如盤大,中墳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腳肉出,油油如。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與友人兄弟立蟹會,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從以肥臘鴨、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鴨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謝橘、以風栗、以風菱,飲以‘玉壺冰,蔬以兵坑筍,飯以新余杭白,漱以蘭雪茶。繇今思之,真如天廚仙供,酒醉飯飽?!?/p>
螃蟹味極鮮美,從古至今的人們都對它情有獨鐘。唐人盧純說:“四方之味,當許含黃伯(即:螃蟹)第一。”黃山谷說“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稱蟹味能助人雅興。唐代李白持螯舉觴,怡然自得,不禁脫口吟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彼未K軾則直言:“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睂Ⅲπ放c廬山相提并論,足見有美食家之稱的東坡先生對螃蟹鐘愛之深。
所以自古以來,逢秋吃蟹是雅事一樁,持螯飲酒更是文人美事一件?!妒勒f新語》記錄了東晉畢卓的一段話:“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右手執酒,左手持蟹,這樣的日子就是一生了。魏晉風骨講究清談,追求閑逸超脫生活,喝酒會友,品蟹賦詞,人生如此,豈不快哉!
喜食螃蟹的文人一族里,還有一位頗具代表性的人物,即清代才子李漁。據傳,從螃蟹上市的那天起,到吃螃蟹的季節結束,他沒有一天不吃螃蟹。而且擔心吃完了接不上,還用紹興花雕酒來腌成醉蟹,裝滿幾大缸,這樣在螃蟹過季之后,他也能以醉蟹解饞,安撫無法停止思念的胃腸。
嗜蟹如命的李漁,還把秋天稱為“蟹秋”,并在《閑情偶寄》一書里,給予了螃蟹最至高無上的評價:“世間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比绱耸①濗π?,恐怕無人可及。
至于螃蟹的吃法,另一位清代才子袁枚則說:“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因“不加佐料,便色、香、味俱全”,并以“自剝自食為妙”。這種吃法,可謂深合我心。螃蟹乃是秋之雋品,與其他任何菜肴搭配,都是多此一舉。而且自剝自食,看起來繁瑣費工,卻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懷著一份恬淡的心境,充分領略到一種慢品美食的樂趣。
螃蟹一向的作派都是張牙舞爪,故而有“橫行公子”之稱,為了避免它們在蒸鍋里狹路相逢、發生混戰,弄得折手斷腳失了品相之美,必須捆綁結實后才能下鍋。蟹肚朝上蒸足十來分鐘,就可以關火了。剛出蒸鍋的螃蟹色澤金黃橙紅,散著獨有的腥香,實在誘人極了,足以讓所有的美食黯然失色。
螃蟹性寒,因此須得備上一碟姜汁醋,蘸著吃。另外,也少不了一杯白葡萄酒,暖胃驅寒之余,更添幾分風雅。然后,才愜意地托起一只螃蟹,首先掰掉兩只大螯,用犬齒輕輕一咬,頓時冒出一股不摻雜質的清甜香味,裹挾著一種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循著精準的方向,直接在我們的舌尖蔓延開來,瞬間激起洪水般洶涌的食欲。
將藏在蟹腿里的寶肉逐一搜刮干凈后,便直奔主題,掀開蟹殼,只瞧得膏黃飽滿,泛著油亮的光澤,不禁心中大喜,趕緊用小銀勺挖了蘸上醋,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得格外緩慢精細,生怕一不留神囫圇吞棗,白白浪費了這人間至味。這時,低頭品一口蟹膏,仰脖喝一杯干白,那醇厚的涼意,正好契合蟹膏的鮮香,在舌尖上生出一股爽利的快感,令人回味無窮。
一只蟹一杯酒,在這西風滿院的菊花天里,可以慢慢地吃上一個多鐘頭,最后,剩下一堆殘渣空殼,方才舔舔手指上的蟹油,意猶未盡地作罷。吃過螃蟹后,十指盡染腥香,雖反復洗滌,香氣仍殘留掌心久久不散,時不時放鼻子底下嗅一嗅,那感覺實在妙不可言。
曾經欣賞過現代文人豐子愷的一幅畫《秋飲黃花酒》,畫面上有一個花瓶,瓶上插著兩支飽滿的菊花,一旁是酒杯,與一只肥美的螃蟹。后來他又在文章中寫道:重陽節正是螃蟹個大肉肥、黃多味美的時候。吃蟹時,就著黃花酒,蟹殼里絕不會留一點蟹肉。每次吃完蟹,他還把蟹鉗頭上毛茸茸的東西合起來做成一只蝴蝶。吃幾只蟹就做幾只蝴蝶。一到金秋時分,他家的墻上總是貼滿了蝴蝶,一只只翩翩欲飛,宛如表達著對季節的贊美。
季秋之月,菊有黃華。在這最美的時節,且讓我們持螯賞菊,以一種風雅的方式,作為對季節的禮贊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