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韜
摘要:體育教學評價是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既是對前期體育教學成果的檢驗,也對下階段的體育教學計劃與實施具有指導性作用。我國目前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價值取向主要包括目標取向、過程取向和主體取向。文章以延續的視角在探究現有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的實際發展現狀,以邏輯學為支撐,探索其走向。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評價價值取向發展
教學評價研究,是當代教育科學學術界研究的三大領域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針對教學評價的相關問題,已形成了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等組織。就我國而言,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程度尚有欠缺,評價觀念相對落后。尤其是體育教學評價,多年來深受我國傳統教學方法和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習慣于沿用體質、體能等易于測量的手段進行衡量。在素質教育思想影響下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更是如此,在極為看重身體運動能力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心理素質、參與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評估。在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重新認知并制定更符合時代發展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標準,顯得尤為重要。
一、育教學評價的實質探尋
評價作為一種人類主動的認知行為,是人類對自身所從事的實踐活動進行的自覺的鑒定與反思,其目的在于促進人類下一步實踐活動的完善,進而更為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事實與規律。就體育教學評價而言,它是檢驗過往體育教學質量及效果的途徑與手段,保障著基本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并為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提供參考。體育教學評價通常以體育課程標準為依據,通過系統地搜集來自各方的教學反饋,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對實際教學過程與結果進行價值評判。
在體育教學評價活動中,主體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社會群體及有關組成機構,例如學校、各級教育行政單位或管理部門等;客體是體育教學的實踐對象,既包括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例如教學過程、教學結果、教學質量等,也包含學生在體能、技能、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這些評價內容一方面體現著體育教學的目標、功能及屬性,另一方面也展現了體育教學評價中主體與客體間價值關聯。因此,在體育教學評價中,首要的任務是在了解主體需求的基礎上,分析客體的特性與能力,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評價活動的推進。
二、我國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
以價值取向的視角研究我國目前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可將紛繁復雜的評價歸納為目標取向、過程取向、主體取向。
(一)以目標為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
以目標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通常將評價本身作為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計劃的預定結果與目標,反言之,預定教學目標就是實施評價的唯一標準。這種評價取向下,評定的基本方法論是“量化研究”的方法。即以數據的形式,測定被評價的體育課程教學計劃及結果是否達到目標水平。為使評價的結果客觀、實際、準確,這種評價取向一般將預定的小學體育目標以行為目標的方式進行陳述。這種評價取向以其簡便易行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的科學化進程。但其缺陷在于忽略了人作為行動主體的能動性以及不可以測性,也忽略了體育教學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因此作用十分有限。
(二)以過程為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
過程價值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試圖通過分開評價活動與教學預定目標,強調教師及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切情況,以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境的交互作用,實現對體育教學的評價。這類評價認為,凡是具有教學價值的實際結果,無論是否達到預定教學目標,都應得到支持與肯定。過程價值取向評價,講求“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相結合。過程價值取向的評價在其本質上深受“實踐理性”支配,其優點在于開始承認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與創造性。而其不足之處在于仍處于目標取向評價的桎梏,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肯定不夠徹底。
(三) 以主體為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
以主體為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主張評價是由評價者與學生、教師共同構建的有實際意義的多元價值判斷過程。主體取向的評價主張對體育教學質的評定,認為量的評價與參與人員主體性的追求是根本悖逆的。這類評價倡導放棄對評價情境的控制,而以人天性的自由與解放作為評價根本目的。評價者與學生、教師之間共同組成評價過程的“交互主體”,評價過程以民主參與和交往的形式實現。因此,價值多元和尊重差異是主體價值取向評價的最主要特性。毫無疑問的是,以主體為價值取向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體現著新時期課程改革的時代精神。
三、我國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的發展趨勢
(一)評價目標由鑒定學生轉向指引發展
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目標都有一個暗含假設,即認為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是優秀的,而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中等的。在這樣的假設下,評價行為實際上成為了一種鑒定學生的過程。大多數學生成為了上述假設的殉葬品。未來的體育教學評價走向,必然與此相反。它把體育教學評價視為課程教學的必要構成環節,不以鑒定學生為目的,而通過指引下一步教學方向,實現對學生學習的引導。
(二) 以過程和結果并重取代單一重視結果
有別于傳統評價中對運動成績等方面的客觀性測驗,小學體育教學評價在進一步的革新中,必將嘗試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啟發,通過評定內容、方法的不同設計,促使學生在獲得運動技能和良好身體素質的時候充分展現搜集、推理、判斷、自主練習并最終取得成果的努力過程,進而走向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模式。
(三)將學生個性反應與團隊合作納入衡量標準
學生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其個性反應是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的反映,理應受到評價行為的尊重。以往的小學體育教學評價,通常將學生嚴格置于大環境中,切斷了個性反應的可能,更阻礙了學生間的團隊合作和互相交流,使得學生面對運動成績的要求孤軍奮戰,這都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學生的個性反應以及團隊合作理應被納入評價衡量標準。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劉堯.論教育評價的科學性與科學化問題[J].教育研究,2001,(6):2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