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朝
摘 要 :作業是師生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和橋梁,同時又是鞏固知識技能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如何讓學生在作業訓練中,大膽、自信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作為美術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每一次作業練習,要用心、精心地設計新穎的作業形式,將多種智慧的美術作業設計融入課堂,讓學生在成功的作業活動中體驗美術帶來的快樂。
關鍵詞 作業設計;智慧
一、分層式作業,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直接輕松地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在美術教學中,課堂作業技能訓練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學生存在著認知水平和能力的差異,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美術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般只是布置同一個作業題目,從難度上講,有的學生感到難度適中,有的學生感到較為困難,有的學生感到太過容易。這樣,學有余力的學生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提高,學習積極性、發展性受到制約;而一些基礎差的學生,作業練習要求對于他們來說可能過高,日積月累使信心受挫,學習興趣逐漸降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畫家,但所有的孩子心中都有自己那一幅畫。從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出發,分層次布置難易不同的作業,這樣有助于全方位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創設練習和提高的平臺。
二、合作式作業,給學生團結協作的幫手
“老師,我們能小組合作嗎?”美術課上布置了學習任務后,學生們常常這樣迫不及待地問我,我也常肯定地告訴他們“當然可以”。于是,孩子們熱熱鬧鬧地動了起來小組合作式作業正是如此,一方面能分享彼此的想法創意、材料工具,使作品更具創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合作中各展所長,互幫互助,匯聚大家的力量讓作品更為出色。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創作實踐,既有小組內的協作,又有小組間的競爭;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又提升了作業的效果;既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又愉悅了學生的身心。合作式作業彌補了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當孩子們在合作練習中品嘗到了甜甜的成就感時,定會愛上這有趣的創作過程。
在我執教的五年級《有表情的面具》一課時,就采取了小組合作的作業方式并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先請幾位善于表演的學生上來分別表演喜、怒、哀、哭、愁,大家被他們逗人的臉部表情樂得開懷大笑,教師立刻在黑板上畫一個正哈哈大笑的學生頭像,孩子們躍躍欲試。教師趁機問:誰想上來試著畫一個不同的表情?話音剛落,幾十雙手“唰”地舉起。不一會兒,黑板就猶如一張無比龐大的作業紙,一個個表情各異的人物頭像聚集在黑板上,惟妙惟肖。在繪畫鋪墊的基礎上,孩子們拿出了各自收集的手工材料,交換著、共享著,一個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快樂地創作起有趣的面具來,你剪、我畫、他粘。合作意識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就連平時作業積極性不高、速度較慢的學生也忙得不亦樂乎。“老師,我們用乒乓球做的眼睛怎么樣?”“老師快看看我們的發型… .”每一組作業都匯集了整組同學的才能和創意,處處綻放著孩子們智慧的火花,這樣的作業已不再是負擔了,而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真正的快樂。
三、開放式作業,給學生大膽探索的途徑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表現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教學思維不能只停留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上,而要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直接體驗、感受,去發現美,再通過自己的作業表現出來。觀察是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環節,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資源寶藏,校園里形狀各異的樹葉、五顏六色的花朵、各種各樣的昆蟲它們是學生隨處可見、觸手可及、富有生氣的活教材。
在美術教學中,作業設計應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緊貼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使知識生活化。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作業的目的、內容、形式也應因人而異,讓學生成為作業的主導者。設計開放式的作業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采用開放式作業的形式,凸顯學生個性。在美術教學中,我常常帶學生們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尋找作畫的對象。實踐證明,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作業不應學生創作的生動有趣的恐龍在黑板上畫表情豐富的臉是單一枯燥的同種形式,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環境中獲取審美情趣,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四、實用性作業,給學生盡情展示的平臺
媒材的使用只是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中所要考慮的一小部分內容,但顯而易見的是,以媒材作抓手,巧用媒材為突破口,對提高小學美術的作業效率,其價值是不能小覷的。一般美術作業的主要載體是紙張,媒介的單一性有時很難達到教學的要求,也勢必影響作品呈現的多樣性,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乏味。愛玩、樂于展示是孩子的天性,這就要求教師靈活更改作業載體甚至是作業的形式,只有把教材內容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巧妙地變個花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美術課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而藝術創作本來就是天馬行空的。學生喜歡新奇的、多變的事物,如將一幅畫制作成一張賀卡,送給親人或朋友;剪一張精美的窗花,貼在窗戶上裝飾;設計一個美麗的紋樣美化服飾……原本平淡無味的美術作業直接以實物作品的形式活生生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巧妙轉換一種新穎的作業媒材,不僅調動了學生的作業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