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純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部分,網絡對政治文化的影響也不可避免,網絡政治文化對我國政治文化建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運用好網絡政治文化,是我國政治文明建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因此對網絡政治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合理有效的處理,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政治文化;網絡政治文化;問題;對策
一、網絡政治文化相關觀念
(一)政治文化概念
在我國政治文化是一個外來術語,從傳入時間來看,政治文化是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政治文化在傳入我國后就開始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學者們開始大量對政治文化進行研究,尤其是在中國實際情況下,對政治文化的探討得以形成。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建設已經把政治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政治文明提上重要議程。
政治文化從范疇上來看屬于主觀價值方面,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上的一種政治價值取向,包括公民的一種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和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文化通過公民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理論來表現出來。政治文化屬于上層建筑,是經濟水平決定的。我國政治文化是在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宗旨的特色政治文化。
(二)網絡政治文化內涵
網絡技術在21世紀得到顯著發展,中國計算機也得到廣泛應用,政治文化因網絡的影響變化也越來越大。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淡化了傳統國家的對內控制力和對外主體角色。網絡政治文化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政治文化形式的新形態。人們通過接觸互聯網逐漸改變著自己的政治觀念、政治文化,改變了人們對政治參與的形式和方式,網絡新媒體與政治文化理論知識相結合,成為當前網絡政治文化主要表現形式。
二、目前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政治文化向心力不齊
在網絡這一新媒體媒介下,信息量復雜,各種文化混雜,受眾對接受文化的選擇上具有多樣性,這也就導致網絡政治文化的沖擊力比較大,網絡政治文化不再是過去單一的政治理論知識,在對象、性質和類型上具有多樣性,受眾對傳播渠道的接收也是不一樣的,對于網絡政治文化而言,在傳統的政治文化理論知識基礎上,還有多種其他文化,尤其是一些西方的政治文化和一些反面的說教和詆毀,這些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網絡政治文化的方向性和價值取向性。另外因為網絡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這也造成網絡上政治文化的引導和導向具有不確定性,主流政治文化的宣傳和傳播也會受到影響,影響到網絡政治文化的內部穩定性。一些負面新聞和負面報道,會誘導受眾接受錯誤的認識和極端的信息,容易影響到受眾對是非的正確判斷,直接影響到網絡管理秩序以及社會管理秩序,給網絡政治文化的建設帶來困難,使得網絡政治文化的向心力不齊,難以起到凝聚人心得效果。
(二)網民缺乏一定的責任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通過網絡表現出來的就是網民對網絡政治參與、網絡政治監督、網絡民主和網絡問政等意識都在不同程度的提高,網民參與性提高,主動性增強。但網民在權利意識增強的情況下,網民的責任意識卻未能同步提高,表現在網絡上不遵守網絡文明規范,在網絡上造謠、傳謠,在網絡上使用網絡暴力,認為在網絡上就是絕對的自由,不用遵守法律和制度,不受約束,網絡責任意識薄弱、欠缺。在網絡表達中,常常使用極端的用詞和用語,惡意破壞網絡政治文化建設,影響到網絡政治文化建設。
(三)政府電子政務相關建設水平不高
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在傳統政務基礎上發展出電子政務,電子政務的出現有力的推動了政府自身建設和政務的改革進程,政務工作的推動也促進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最早建立電子政務的是中央政府門戶網站,該網站開通于2006 年 1 月 1 日,隨著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的開通各地政府網站也陸續開通。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電子政務在建設過程中的執行能力與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力度還有差距,電子政務信息單一,對公民實用性不高,網站更新慢,有的往往成為形式,成為僵尸網站,內容跟不上社會變化和實際工作進展。政務網絡建設技術落后,對病毒的防御能力不高,容易發生網絡癱瘓;政府網站上缺乏專人管理,對網民提出的問題不能及時回復,有的無回復。電子政務不能很好的起到宣傳和引導作用。
三、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體理論的指導
網絡政治文化建設離不開傳統政治理論知識的指導,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指導,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理論指導,堅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深入統一思想、凈化網絡文化風氣和網絡文化環境,堅定網民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場,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上的主陣地,占領話語權。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背景下,培養網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導向網民樹立正確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規范網民的自覺網絡行為,提高網民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
(二)多方途徑提高網民的政治素養
提高網民的網絡政治文化素養更多的還是需要網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進行網絡政治文化建設中,網民應不斷充實自己的政治文化知識,提高對政治文化的認識,對政治知識尤其是理論知識進行豐富,學會理性分析問題,尤其是網絡上出現的熱點、焦點輿論,不跟風,不信謠、不傳謠,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問題的態度和角度。不主動去查看、查找惡意損害、詆毀言論和信息,有一個明辨是非的立場,堅定政治立場,通過多種學習和觀察提高自身政治素養。
(三)努力提高政府網絡建設能力和監督能力
針對電子政務出現的問題,相關政府要積極面對,主動解決,認識問題真實性,不回避。相關政府要真正把網絡平臺利用好、發揮好,提升自身網絡政治建設能力,豐富網站內容,提高網絡管理技術水平,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要積極籌備網絡政治信息立法,建立專職監管部門,為網民創造一個具有正能量、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對于輿論,要第一時間進行引導,面對質疑,要通過網絡第一時間進行闡釋和解釋,還原事實真相,使得政務開展工作在陽光下運行,提高網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和對信息的真實了解。
四、總結
我國網絡政治文化的建設關系到我國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網絡政治文化的建設需要網民和政府共同努力,網民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積極進行網絡參與和監督,另一方面,政府要提高電子政務建設能力和技術水平,讓網絡政治文化成為看得見的宣傳平臺,發揮網絡宣傳優勢。
參考文獻:
[1]王樹亮.中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3.
[2]曹彩霞.當前我國網絡政治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3]王靈敏.網絡政治文化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4(0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