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艦
(山東省濱州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濱州 256600)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
趙 艦
(山東省濱州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濱州 256600)
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受生產成本與環境壓力的共同限制,特別是在城鄉經濟結構發展的刺激下,為充分挖掘農村經濟發展潛力,以及實現農民實際增收的目的,便要抓住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有利機遇,進而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此基礎上,還要將產業鏈、價值鏈作為發展手段,通過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融合路徑,切實解決“三農”的新問題,并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資源配置的良好互動,文章首先分析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并且對其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探索。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 主要發展路徑 農村產業化 農村產業鏈
隨著農村產業經濟與國民經濟結構的差異性不斷加大,使現有的農業發展方式出現了瓶頸。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擴展農民收入渠道,近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都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重要戰略。當前,在國內部分農村地區,以周邊較為發達的城市經濟為發展依托,初步實現了農村產業鏈的延長及升值,并帶動了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子商務、農業企業一體化生產等新產業的發展,但也隨即出現了產業融合較差、外部條件缺失、農民生產邊緣化等實際問題。為此,基于現有農村產業融合問題的現狀,進一步研究其發展的主要路徑,對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
1.1 產業融合還處于低級階段
當前,雖然有部分地區的農村產業融合呈現出高速發展的趨勢,但在總體上,經過整合的經營主體競爭能力不強,在不同地域表現出產業融合層次不均的現狀。首先,是經營項目技術含量較低。有些農村在推行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并沒有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是以水稻收割服務隊、蘋果采摘服務隊、農藥噴灑服務隊等組織形式,在實現資源集中配置的同時,并沒有達到傳統農業與服務業的真正融合,與跨產業資源流動、拓寬農村市場需求等標準脫軌。其次,農村產業鏈延伸潛力較低。在南北經濟發展存在差異的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能夠在短時間內以農村合作社為主體,進而向農產品加工及銷售、觀光農業發展,逐漸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一體化產業。但是,還有大部分農村地區,由于農業基礎較差,使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程度不高。所以只能在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以傳統種植業為中心,融合技術及創新水平較低的初次加工工業,使其產品在市場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
1.2 外部資源環境限制
基礎設施落后與公共服務缺失作為外部限制因素,已經成為農業產業融合的主要阻礙。一方面,部分農村地處山區或偏遠牧區,其周邊的公路或機耕道由于年久失修,以至于大型機械設備難以進入;再者,在推行產業融合發展之前,有些地方政府并沒有對以水、電、網絡為代表的公共設施建設制定財政預算。所以,即使農民集體與產業化企業共同簽訂協議,也會因為土地開發及物流成本過高,導致資金鏈出現紊亂。另一方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但從現有農村信息技術推廣體系來看,絕大多數的農村經營主體所掌握的技術層次普遍較低,在一些項目的開發上,如果得不到地方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支持,既不利于項目業務的拓展,也會在產品及資格認證上出現問題,從而削弱經營者及企業的積極性,使競爭力顯著下降。
2.1 順向延伸農業產業鏈
為實現農業產業鏈的下游延伸,需要立足于原本的農業生產,向農產品深加工及產品服務營銷等產業順向聯合,以達到提高農村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從生產到消費服務的大農業一體化產業模式。此外,在延伸并增值農業產業鏈的同時,通過對生產流程、現有資源及品牌發展等要素的擴大發展,依靠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的經營動力,既能保證農民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還能讓農民直接參與到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使其更好的享受到產業融合帶來的紅利。
案例:宜昌市某柑橘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僅開展柑橘種植業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社通過股份制改革,聯合多家實體機構,在充分解決資金發展不足的同時,將業務拓展向技術服務、商品包裝、綜合營銷等產業鏈下游領域。如利用農商超市、電子商務、農業觀光旅游等模式,直接打造了整體產業鏈,實現了農民的實際增收。
2.2 逆向延伸農業產業鏈
與順向發展方式不同的是,逆向發展路徑主要依托加工企業或農業營銷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實現服務、供應、原料生產的一體化發展。與此同時,使農產品原料生產與加工服務企業連接在一起,不僅有利于現代農業產業的整體發展,還能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另外,部分大型零售企業通過對農業產業鏈的逆向發展,便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調整商品供應模式,使原本的生產主導轉變為消費主導。不過,該發展路徑也存在弊端,雖然依靠企業的龐大資金鏈,可以有效地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但也容易形成以企業平臺為主導的實際格局,不利于農民自身權益的保障。
案例:2004年成立的福建某茶業有限公司,為有效解決公司貨源供應緊張與原產地茶葉銷售難的問題,與某茶葉原產地的茶農共同組建了生產合作社。2016年,該合作社經過10余年的發展,至今已經帶動上萬戶茶農增收,并且建設近0.27萬hm2新型標準化茶園,實現了從生產到加工的產業化一體經營。
2.3 集群型發展與“互聯網+”模式
與前文所述的兩種發展路徑有所不同,集群型發展路徑需要一定的農業產業化基礎以及較為完整的一、二、三產業形態,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以加工業及流通產業為核心,推動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發展。另外,由于該模式是基于三次產業集中在特定地域,進而實現網絡化的質變發展,因此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及不可復制性。相對而言,針對部分缺少加工業及流動企業,但在特色農業生產存在優勢的農村地區,可以借助“互聯網+”的線上優勢,打破傳統銷售的時空桎梏,在帶動實業發展的同時,還能促進當地的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實現技術、商業創新之間的無縫結合,對于當前農村“拋荒”及城市人口過于密集的問題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推進農業工業化、工業服務化、服務產業化、產業信息化的過程。創新農村服務業發展理念,發揮服務業的引領支撐作用,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層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1] 姜長云.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3)
[2]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民日報.2015,(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