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雷,顧 青,鞏文瓊,趙長文,孫 鋒,姜俊卿
(1.淄博市果樹技術推廣站,山東淄博 255000;2.淄博市淄川區林業技術服務站,山東淄博 255100;3.張店區牧龍山綠化管理處,山東淄博 255000)
淄博市社會資本投資林業調查
于方雷1,顧 青1,鞏文瓊1,趙長文2,孫 鋒2,姜俊卿3
(1.淄博市果樹技術推廣站,山東淄博 255000;2.淄博市淄川區林業技術服務站,山東淄博 255100;3.張店區牧龍山綠化管理處,山東淄博 255000)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林權流轉工作持續推進,各類工商資本、社會閑散資金投資林業勢頭迅猛,大量山林資源向林果大戶集中,林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了摸清各類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基本情況,引導社會資金有序發展林業,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文章以淄博市淄川區為例進行了專題調研。
社會資本 投資林業 林業產業
1.1 區域分布
目前完成社會資本投資流轉林業面積約1.07萬hm2,總投資8.18億元,常年從業人員達5 101人,流轉期限10~70年不等。淄川區各鎮辦均有社會資本投資林業情況,見表1。
1.2 投資主體性質
個人投資有95家,占比51.3%,專業合作社有49家,占比26.5%,公司、家庭農場有41家,占比為22.2%。省外1家,完成投資5 000萬元,流轉山林面積260 hm2,發展生態旅游業;市外1家,投資1 000萬元,流轉荒山133.33 hm2,建成了核桃生產基地和大榛子育苗基地;區外12家,跨鎮辦15家,其余156家均為本鎮辦投資。
1.3 投資規模
投資50萬元以下73家,占39.5%,投資50萬~100萬元33家,占17.8%,投資100萬~500萬元47家,占25.4%,投資500萬~1 000萬元10家,占5.4%,投資1 000萬元以上22家,占11.8%。
1.4 土地流轉方式
主要通過承包(轉包)、出租(租賃)、股份合作、轉讓等形式。承包流轉136家,占73.5%,出租42家,占22.7%,股份合作6家,占3.3%,轉讓1家。流轉3.33 hm2以上185家,0.81萬hm2,占76%;33.33 hm2以上51家,0.66萬hm2,占61.9%。
1.5 經營方式
一是利用荒坡荒地從事林業生產,發展現代林業。林權流轉3.33 hm2以上185家,發展林業171家,占92.4%,其中以經濟林為主127家,占68.6%,育苗38家,占20.5%,種養結合6家,占3.3%。二是利用現有的森林資源、資產發展旅游業。185家投資林業大戶中,發展旅游、農家樂14家,占7.6%。投資淄川齊長城文化旅游創意園項目。
1.6 社會投資林業特點
1.6.1 范圍廣
從面上看,除水土保持林等公益林不準流轉外,具備流轉條件的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一大部分已流轉。從行業結構看,社會資本投資林業涵蓋花卉苗、經濟林、種養結合、休閑觀光、餐飲旅游等行業,其中種植類165家,占89.5%,種養結合6家,占3.3%,觀光旅游14家,占7.6%。
1.6.2 樹種多
種植類和種養結合類171家,發展核桃、櫻桃、杏、等經濟林近20個樹種,培育白皮松、流蘇等苗木30多個樹種,樹種、經營多樣。1.6.3 方式活

表1 各鎮辦社會資本投資林業情況
社會資本既有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也有外地企業和個人,呈多元化格局。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原從事煤礦、建陶、餐飲、房地產等行業的工商企業轉行投資林業。
2.1 社會資本投資林業類型
2.1.1 產業轉型型
產業結構調整深入,煤礦、建陶等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性“兩高一資”企業轉型,尋找新投資熱點。投資1 200萬元成立的齊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擁有花卉苗木培育基地超過66.67 hm2,年銷售收入達2 000萬元。
2.1.2 基地遷移型
多是尋找更好發展空間。淄博圣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 800萬元流轉山林66.67 hm2發展特色林果和育苗,常年雇傭30名群眾,忙時另外雇傭100余名季節工,公司發展得到有效提升。
2.1.3 產業拓展型
原來從事二、三產的企業拓展經營范圍。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成立的山東東川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建成集風景攬勝、休閑度假、餐飲娛樂為一體的潭溪山風景名勝區,解決剩余勞動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2.1.4 創業致富型
多為產業帶頭人。淄博市櫻桃專業合作社,致力于櫻桃生產和育苗,年銷售櫻桃和苗木近100萬元。
2.1.5 脫貧奔康型
積極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成立摘星山散養山雞和核桃2個專業合作社,入會社員1 000余人,發展戶下散養山雞2萬多只,實現銷售收入600余萬元。
2.1.6 政策吸引型
部分社會資本注冊成立公司、家庭農場僅為享受國家惠農政策。
2.2 社會資本投資林業的原因
山區面積大,勞動力人口少。山區留守集中在50歲以上,勞動力、資金匱乏;資金的趨利性。經濟發展,企業、工商業戶及部分個人積累大量財富,導致社會上閑散資金較多;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存和生活的環境越來越重視。安全放心的食品和悠閑的田園生活成為人們渴望擁有的生活;政策引導作用。制定關于土地流轉、脫貧奔康等扶持政策,對社會資金投資更好的引導。
3.1 林業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林權流轉后,產權清晰,責、權、利統一,降低了森林火災,亂牧、亂伐的發生,林業基礎設施改善,效益提升,新品種、新技術等得到推廣,管理水平提升,支柱產業作用明顯。
3.2 脫貧奔康工程進展順利
2014年林業項目38個,占76%,帶動農民脫貧9 800余人。集體積累增多,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3.3 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凸顯主力軍作用
社會資金投入,造林綠化加快。年造林在0.2萬hm2以上,森林覆蓋率年增2個百分點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4.1 部分社會資本存在一定盲目性
林地經營具有規模效益,但對前期投資大、見效慢的特點認識不足,“非林化”引發群眾不滿,最終損害農民利益。
4.2 林權流轉操作不夠規范
部分林權流轉不遵循法律流程,合同不規范,合同條款約定內容不明確、不全面等,影響農民合法權益。
4.3 缺乏相應的管理技術
部分投資者缺乏相應的林業管理經驗和技術,沒有明確發展思路、合理規劃和市場定位,且主導產品不明確,市場整體競爭力弱。
5.1 引導群眾對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建立理性、客觀的認識
讓群眾對社會資本投資林業前期投資大、見效慢的特點有正確的認識,以免造成短期內沒有回報群眾產生不滿的情況發生。
5.2 完善、健全林權流轉方面的法律、法規
相關條款內容要全面、明確,并嚴格按照條款內容執行,最大程度的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5.3 提升投資者的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術
加強投資者在管理知識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提高其綜合管理能力,對市場做出合理規劃、創建主導品牌從而提升社會資本投資林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