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凌
功利化思想對少年兒童的影響
■周 凌
十七世紀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中說:“在一個人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行,我覺得他在今生來世都得不到幸福。”洛克是英國資產階級教育家,他的思想觀點代表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貴族紳士的思想,有一定的階級性和時代局限性。但是,他關于德育對人一生影響至深的精辟論述,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對我們重視德育、卓有成效地開展德育工作不無啟發。
少年兒童德育的重要性,已經形成了全社會的共識,是實施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中,一些不健康的意識和思潮逐漸在社會各領域蔓延開來,產生了不良社會影響。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也受到一定影響,尤其在少年兒童心靈里,產生了負面影響,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其具體表現是:
一是“金錢至上”盛行,侵蝕少年兒童的心靈。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的意識、思潮會影響學校、影響學生。部分學生受社會思潮的影響,崇拜金錢,相信金錢萬能。在這種意識主導下,有的學生衡量一切的標準,就是金錢,“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占據了他們幼小的心靈。小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動輒跟人攀比,比吃、比穿、比享受,甚至,因為受金錢至上觀念的影響,有的學生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個別學生還錯誤地認為教師是他付出學費的雇傭,拒絕教師對他的管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二是成人世界里的利益關聯,替代了學生之間純潔無瑕的團結友愛,誠信缺失的結果,導致了信任危機的發生。
少年兒童時代,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依賴性很強,對外界的模仿性也很強。社會上那些依靠相互關聯的利益驅動的做法,對他們影響很大,甚至,有的家長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成人世界里所謂的“成功學”“潛規則”。其結果是,孩子喪失了對客觀世界、對社會的基本信任感。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孩子喪失了對人的信任,在他的心靈中就會產生消極情緒,而有時則會產生悲劇。如若對真理喪失了信任,不是變成一個兇狠毒辣、殘酷無情的人,就是變成一個意志薄弱、假仁假義、兩面三刀、愛說謊話的人。不信任的種子可以發出任何的壞芽來,變成道德上冷酷心腸的人,道德價值對他也就不存在了。”而事實上,現在的孩子中間,對誠信持有懷疑態度的逐漸增多。
社會德育環境的不健康,孩子純潔的心靈受到影響是必然的。教師在課堂上的正確引導和教育,被社會上那些不健康的“行規”“潛規則”“成功經驗”等污染了,直接影響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是缺乏道德底線的惡性競爭,會侵染少年兒童善良的本性。
工業化時代的競爭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即使是教育,也被各種各樣的競爭所籠罩。升學競爭、名次競爭、學業水平測試競爭、學生會及班干部競選,即使是少先隊組織的中隊長、小隊長,也被教師們引入的競爭機制所掌控。在人們看來,競爭是讓少年兒童行使民主權利、借助民主機制表達自己愿望的公平方式,是公平公正的象征。然而,校園的競爭,是少年兒童這個年齡無法理解的,也是很難取得好的效果的——尤其在品德培養上。因為,校園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成長的地方,是愛的樂園,是培養愛心與夢想的地方。
在校園里,濫用競爭手段,會扭曲少年兒童的心靈。
因為,過度的濫用競爭手段,打破了愛的平衡,打碎了愛的氛圍。尤其在應試教育環境中,孩子們的愛好、興趣和注意力,被沒完沒了的考試、評比等競爭所遮蓋。教育只剩下單調的分數競爭,德育成為被拋棄在角落里的“另類”。學習,成了沉重的精神負擔,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枷鎖。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孩子不善于去愛,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的在道德上得到發展,也就不可能逐漸地進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
四是冷漠,使得社會道德溫度降到冰點,耳濡目染的結果,是少年兒童遠離了心靈的高尚。
2012年10月,廣東佛山的一起“小悅悅”事件被媒體曝光后,引發了國人的“愛心與道德缺失”的大討論。事件本身折射出來的現代社會人們的道德滑坡與缺失,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在德育教學中,倡導小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在集體生活中講奉獻、講謙讓。可是,來自社會上的那些“老實人吃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所謂經驗之談,又使得少年兒童在德育與社會實踐的對比中,顯得迷茫不解,不敢輕易相信教師的正確教導。
近年,發生在校園里的惡性事件不在少數。少年兒童打架斗毆,利用哥們義氣拉幫結派搞江湖義氣那一套。還有的學生對獻愛心、捐助公益事業等社會公益行動視為“作秀”,不能領會這些活動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意義。更有甚者,發生在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投毒致死同寢室同學案,更引起了全社會的反思和警醒。冷漠與自私的負面影響,對少年兒童毒害至深,眾多的事件均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的德育工作與學生的德育實踐之間存在的漏洞與脫節,需要我們反省和加強研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實施新的教育策略。
五是教育的功利化傾向,使少年兒童勇攀金字塔頂端的精英意識增強,而不容忽視的是輕視普通勞動的思想,在少年兒童的心里普遍滋長,呈蔓延之勢。
這幾年,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有學校的地方,都在談論高考、談論名校、談論就業、談論學校的名氣、考證學校的排名等。甚至在幼兒園,小朋友也會認為自己的理想是“上大學,上某某重點大學”云云。喜耶憂耶?社會固然需要精英人物,引領國家的前途和發展。但是,社會更需要大量的普通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技能,踏踏實實地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物質保證和精神產品。在這個意義上,精英與普通勞動者之間并無二致。
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豐盈人生,豐富生活。事實上,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傾向,部分學校教育已經成畸形趨勢。德育為首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得不到落實,重智育輕其他的現象普遍存在。在“一考定終身”“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機制作用下,教育的綜合目標變成了以成績為主的單一目標。因此,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僅僅從智育方面來衡量,放松了對自己的道德的要求,在人格修養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
教育的功利化傾向是德育的殺手,它扼殺了少年兒童的接受教育的幸福感和向往美好未來的愿望,扼殺了蘊含在少年兒童中心中的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社會影響無處不在,德育處在社會影響與課堂教學矛盾沖突的尷尬境地。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未來,做好少年兒童的德育工作,使他們健康成長,是我們德育工作者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方向。
為了消除社會不良影響對少年兒童的侵染,我們在德育工作中,可以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德育認識水平,優化學校德育環境,防微杜漸,實現德育教學環境學校與社會的統一。
一要建立德育“家校共同體”,讓德育從學校走向社會。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味人間真情,感知社會成功人士的高尚情懷。“給父母洗一次腳”,請社會精英做報告、家校互動、走進養老院等實踐活動,都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動,值得推廣和繼續完善。
二要在教育觀念不斷創新的今天,拓展德育空間,優化學校德育教學環境。首先,提高教師的德育認識水平,優化德育課堂教學,用愛國主義、理想主義、社會主義和國家利益至上的思想指導德育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初步的社會認識,逐步使學生正確樹立核心價值觀。其次,學校要營造德育大環境,為德育的有效開展創造優良的氛圍。學校在制定評比與獎勵制度上,更多地考慮到德育的重要性,予以重視和傾斜。
三要讓師生參與社會事件的討論,分清是非,明辨善惡,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德育認識水平。要讓學生知道,小悅悅事件暴露了社會上確實存在愛心缺失現象,但這不是社會的全部,不是主流。事件本身引發的關注與群情激憤,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廣泛討論,開展諸如“我如果在小悅悅現場”的主題演講和討論活動,賦予社會事件德育意義。
少年兒童的品德形成受社會影響很深,在少年兒童的品德教育中,不容忽視。啟動和加強家庭、社會和學校“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才能把少年兒童的品德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甘肅民樂縣紅石灣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