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
今年以來,一個由瀘州老窖集團搭建的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漸漸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從交易中心1.0版到2.0版,可以說是開了業內先河,而楊洪波正是這一項目的操盤手。
“我職業生涯的每一個轉折關頭,似乎都是順其自然就發生了,就這么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近日,在成都瀘州老窖國窖大廈中的辦公室里,《投資者報》記者見到了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楊洪波,他有著和大多數國企高管不太一樣的隨和,在談到自己的職業經歷時還帶著一絲感慨。
就在前一天,楊洪波剛剛從上海趕回成都,而接受完這次專訪,他又要飛去上海,因為幾天前他和他的團隊剛在上海召開了發布會,后續還有200多家對他們平臺感興趣的合作伙伴,等著與他見面商談。
如同以往很多次一樣,楊洪波換了一條看似陌生的新跑道,但總能迅速找到方向,然后大步奔跑起來。
酒廠里的工民建畢業生
今年以來,一個由瀘州老窖集團搭建的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漸漸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從交易中心1.0版到2.0版,這家中國知名的白酒企業正在進行的白酒名酒收藏平臺嘗試,可以說是開了業內先河,而楊洪波正是這一項目的操盤手。
當不少人聽到這個消息時,第一反應都是要在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白酒企業中,想要去整合名酒做收藏交易平臺,似乎這個跨度有點大。但在楊洪波看來,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的誕生也和他本人的職業生涯一樣,都是順勢而為。或者說,更像是時代的變遷選中了他。
當然,這或許只是楊洪波的謙虛所為。時代變遷誠然會帶來無數機會,但就像一句著名的“雞湯金句”所說: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楊洪波自稱“窖二代”。窖即是瀘州老窖的那個窖。他父親自上世紀80年代起,從部隊轉業后就進入了瀘州老窖工作,直到退休。而這樣的“窖一代”,在瀘州老窖里有很多。他們親自參與和見證了瀘州老窖這家歷史悠久的知名酒企煥發新生,在中國白酒企業中第一個登陸A股,也遭遇過“從名酒到民酒”的窘迫,直到近20年在機遇中迸發并蓬勃發展,成為瀘州這座城市的名片和支柱企業。他們對瀘州老窖有著很深的感情,自然不可避免地傳給了“窖二代”們。
1998年,工民建專業出身的楊洪波,卻在“窖一代”父親的感召下回到了瀘州,也進入了這家以釀酒聞名的大型國企。
剛進入瀘州老窖時,楊洪波的失落幾乎是必然的——專業不對口。在瀘州老窖釀酒是核心業務,與此相關的工作才是核心崗位,對釀酒可以說是一竅不通的楊洪波就這么被“發配”去瀘州老窖職工住宅小區的茶園里當了個物資管理員,每天的工作就是給人們發放物資。沒人領物資的時候,辦公室的其他老同志們就過著一杯茶、一張報紙的悠閑日子。
如果楊洪波也是順著這樣的日子走下去,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瀘州老窖里以擅長開拓創新業務著稱的“少壯派”。
在那段等待的日子里,他其實并不確定會有怎樣的未來,但想著自己的專業總不好荒廢了,于是利用空閑時間繼續進修深造,考取了國家二級建造師職業資格證書,還拿到了建筑施工工程師資格。
兩年后,機會“砸”中了有準備的人。
2000年,房地產熱潮風起云涌,從中國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一路席卷而來,瀘州老窖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政府背景,自然也搭了一回順風車,憑著專業背景,楊洪波被抽調到了瀘州老窖新成立的房地產公司。
剛成立時房地產公司只有18個人,“我們打造出了當時瀘州最高端的樓盤,青瓦白墻,川南民居樣式,這種建筑風格就是放到現在看也不過時。”說起那一段經歷,楊洪波仍然帶著微微的自豪感。看得出來,他是真心喜歡建筑這份事業,這份熱情又為他今后的華麗轉身埋下了伏筆。
在“白酒金三角”做一個超大園區
2004年,在開發樓盤的間隙中,熱愛學習的楊洪波又跑去考評估師資質,雖然沒考過,卻為他打開了金融、財務、投資等相關知識的大門,而他在那段時間的學習,機會再次與他相遇。
2005年,瀘州老窖向瀘州市政府提出了一個申請,想要建一個酒業集中發展園區。最初的想法特別樸素,就是想節省點成本和資源。因為當時瀘州老窖的高端產品線“國窖1573”已經面世,但包裝盒的生產商在寧波,瓶蓋廠商在煙臺,人員溝通成本、物流倉儲成本、運輸損耗都相當巨大。于是當時的公司管理層就希望建一個園區,把酒業上游的供應商們集中在一起。
這一申請立刻獲得瀘州市政府乃至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園區規劃和建設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由于瀘州地處中國白酒業著名的“金三角”中的一極(即四川瀘州、宜賓和貴州仁懷形成的一片白酒產業集中地帶,其中核心企業是瀘州老窖、宜賓五糧液和貴州茅臺),因此這個產業園區的定位也逐步升級。從2005年項目組成立,到2009年全部建成,兩期工程占地數一萬畝,最終吸納了中國白酒產業上游供應鏈的無數廠商入駐,這些上游企業除了服務于瀘州老窖之外,更是輻射到整個“白酒金三角”的其他酒企。如今,這個產業園區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白酒產業鏈集群。
而這個因素后來深刻影響了整個白酒產業的園區,項目組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六七名成員,楊洪波就是其中之一,剛開始他做老本行:項目的土地整理、規劃、布局、園區內建筑設計等。隨著影響力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上游企業蜂擁而至,他又干起了招商部經理,從園區的商業模式設計到園區的包裝推廣,再到入駐企業的運營和協調,他像是一只飛速旋轉的陀螺,完全停不下來。
最忙的時候,他連續幾個月沒有休息過一天,“那段時間,家里人通常是我要回去吃飯才需要給他們提前打個招呼,因為不回家吃飯對家人已經是常態了。”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楊洪波笑道,“當時還年輕嘛,好像也沒覺得多累,別人搞園區還要去招商引資,我們不一樣,完全是賣方市場,供應商排著隊想要入駐。”endprint
楊洪波談道,可能正是這段忙得昏天黑地的日子,再次拓展了他對白酒產業鏈的認知邊界,在親身接觸到眾多白酒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后,他和他的團隊萌生了新的思路——既然金屬、化工產品、農產品可以靠商品交易市場來調節供需端,白酒為什么不可以?紅糧、基酒、包材等上游原材料,已經具備了大宗商品的屬性,為什么不能讓它們像大宗商品一樣進行交易呢?
給供應鏈注入點金融屬性
2010年,在瀘州老窖的白酒產業園區完全建成后的第二年,楊洪波再一次駛入新跑道。
在瀘州老窖體系內,上上下下都認可這個“小伙子”(當時楊洪波剛剛34歲),勇于創新、善于學習的勁頭,他受命籌建與酒業相關的大宗交易市場。這一次,他成為真正的操盤手。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楊洪波帶領他的團隊四處拜訪考察,剛開始他們想做白酒期貨市場,但后來發現,產品的標準化問題無法解決,此路不通。2012年,他們成立了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基于對整個白酒產業鏈上無數企業的緊密連接,這一平臺重點關注供應鏈上的貿易環節,提供信息整合與撮合成交的服務,逐漸發展成為集交易、結算、交收、物流、融資、信息、展示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酒類現貨交易市場。這一時期,被楊洪波稱為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的1.0版本。
而那幾年,正是電商沖擊傳統商業模式最厲害的幾年,誕生于2009年的天貓“雙11”僅用了幾年時間就發展成全民購物節,在這種狂熱之下,不少傳統酒業巨頭都把轉型的希望放到了電商上頭。
一向擅長捕捉商業潮流的瀘州老窖公司,為什么這次沒有站在電商的“風口”上?當記者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楊洪波爽朗地笑了,“電商誰能做得過天貓、京東?”
他的觀點是,電商雖然的確是不可逆的潮流,但制造商在電商鏈條里其實處于利益鏈下游,自建電商渠道沒流量,有流量的電商渠道又會擠占利潤大頭,酒企靠電商往往賺不到多少錢。而白酒這一產品屬性又不同于普通快消品,特別是高端白酒,它本身具備了一定的收藏價值,收藏愛好者的市場在消費者中原本就存在,只是當時還沒有一套完善的體系來打通各個交易環節。
因此,楊洪波和他的團隊用了4年時間一步步摸索,在看到洋酒收藏界一瓶高端年份酒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價格時,這位“窖二代”內心多少有些憤憤不平。
于是,從今年開始,楊洪波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籌建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名酒收藏交易平臺,集消費電商與收藏投資功能于一體,因此交易中心被賦予了更多的金融屬性。在楊洪波看來,這一環節的打通,最終幫助交易中心打通了B2B2C的全面覆蓋,實現了整個白酒產業從上游原料到下游消費的完整閉環。更重要的是,這是國內第一次出現面向白酒收藏市場的信息集合與交易平臺,能夠幫助交易各方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礎上形成價格發現機制,甚至編制價格指數、形成能夠連續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那么,如何規避交易平臺涉及到的投資行為帶來的風險?前幾年一些地方交易所搞的文化產品份額化交易,炒出了天價,同時也擾亂了市場,至今仍令不少投資者談虎色變。
對此,楊洪波是這樣看的:“我們始終堅持現貨交付,就是為了避免過度炒作,再說名酒年份酒還有一個特性,越陳越值錢。”
說到這里,楊洪波亮出了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年份酒收藏者可能已達120萬人,交易額預期可達500億~1000億元,市場總容量呈現年均30%以上的增長,藏品品種集中在以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為代表的品牌名酒上。
珍貴且稀有的年份酒,因流動性強、需求量大、變現能力高、收益穩定等特點,引來越來越多愛好收藏者和投資機構的矚目。看起來,楊洪波又一次充當了瀘州老窖公司甚至整個白酒業里的“開荒牛”,這一次是否仍能如他以往的每次轉型一樣畫出一道漂亮的上升曲線?我們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