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佳++王宏昌?オ?
摘要:
蓋茨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偉大的人,雖然他出生貧困,適值美國農業社會的敗落時期,但蓋茨比志向遠大并矢志不渝。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社會紛繁復雜,但蓋茨比從未被外界的世俗塵世所影響,他有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并且一直在向著他的夢想前進著,但是,囿于當時的社會環境,蓋茨比的了不起終歸于曇花一現。本文結合作者的人生歷程與當時的美國社會背景,從雖敗猶榮的蓋茨比的個人事業意志、美善秉性和愛情至上三個方面論述蓋茨比的了不起,進而揭示蓋茨比品質在普世社會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蓋茨比;菲茨杰拉德;美國夢;了不起
一、 引言
1.1 作品與作者
《了不起的蓋茨比》①問世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是美國“爵士時代”的代表作家,《了不起的蓋茨比》經過作者三載(1922-1925年)的嘔心瀝血,獲得大眾與文學批評家們贊譽“面世即驚世”的如潮好評。經典的歷久彌新使它已經成為公認的美國現代小說中的優秀作品之一。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1996年生于美國中西部,在普林斯頓大學求學期間酷愛文學并熱衷于寫作和社交。1917年世界“一站”爆發后他應征參軍,軍營生活期間結識富家小姐姬爾達·賽爾,面對具有“南方名門淑女”特點的心上人,菲茨杰拉德卻沒有能力讓她過上奢華舒適的上層社會的生活,愛情無蹤而疾,年輕的菲茨杰拉德深受打擊。服役結束后,他通宵達旦地奮斗,白天在廣告公司工作,晚上筆耕與小說創作,最終成就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小說的成功使他獲得給予姬爾達·賽爾體面生活的物資基礎,菲茨杰拉德遂返回到姬爾達身邊,抱得美人歸。婚后生活奢靡豪華、狂歡放蕩、夜夜笙簫。然而,菲茨杰拉德揮金如土時期的第二部小說《美與丑》卻沉沙折戟,無力承擔既往奢侈生活的菲茨杰拉德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時社會 “成為了在‘窮奢極欲海灘上的一條沉船的殘骸”[1] ( p. 2)。 可見,作者自身的范本能夠使他像大文豪狄更斯一樣“寫盡城市角落里的眾生相[2] ( p.96) ”,作品中主人公蓋茨比的心路歷程與作者的心路歷程具有內外的互涉關系,體現在菲茨杰拉德與蓋茨比的雄心夢想與幻滅痛苦、成功輝煌與頹敗失意、縱情得意與潦倒失敗。
1.2 漫漫長夜的二十世紀美國社會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的作者菲氏是美國“爵士時代”的代言人,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當時的美國人正在沉迷于自己的“美國夢”之中。所謂的“美國夢”在當時的國家層面是一種信念,在社會個體層面也是一種欲望,一種夢幻。這一美國文化認為在美利堅合眾國這塊充滿機會和財富的土地上,人們只要遵循國家體制化的行為準則生活,就有理由實現物質的成功。本部小說中塑造的蓋茨比就是一個有著典型“美國夢”的個體,他的一生作為“迷惘的一代”浮沉兩重天就像是給當時的美國敲響的警鐘,是對于當時甚囂塵上的消費社會的反諷。
1.3 故事概述
故事敘述者尼克住在主人公蓋茨比別墅的旁邊,別墅區的范圍夜夜燈火通明。有悖于普通生活的吊詭現象促成了尼克和蓋茨比的相識,他逐漸了解到蓋茨比內心深處有一段不了之情。蓋茨比出生于貧窮的農民,他不甘于這個低賤的身份,他認為自己是上帝之子(蓋茨比在17歲時由詹姆斯·蓋茨比 改名為杰伊·蓋茨比,此為英語中“Jesus, God's boy”的變體),于是離開了他的父母負笈遠行,從他改名那一刻起,他開始追求所謂的美和善,后來他愛上了一位名為黛西的姑娘,他將黛西視為他所追求的善與美的化身,當時社會環境下,黛西對他也情有所鐘。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蓋茨比被調往歐洲。似是偶然卻也是必然,黛西因此和他分手,轉而與一個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紈绔子弟湯姆·布坎南結了婚。但是兩情不能長久,黛西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為湯姆另有情婦,即使是女兒也不能阻止湯姆出軌。蓋茨比知道后痛苦萬分,但他知道貧窮的他不能給黛西想要的生活,于是立志要成為富翁。歷經數載的苦苦奮斗,終于他成功了。他在黛西紐約長島的府邸對面建造起一幢豪華別墅。蓋茨比天天晚上在別墅里開派對狂歡,其目的就是想引起黛西的注意,以挽回自己失去的愛情。
尼克為蓋茨比的癡情所感動,便去拜訪久不聯系的遠房表妹黛西,并向她轉達蓋茨比的心意,蓋茨比也終于和黛西重逢。但他并不知道黛西早已不是舊日里他心中那個天真的黛西,她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沉溺于金錢與權利的自私的女人了。真正的悲劇在此時悄悄啟幕,蓋茨比又不能果敢地面對心中情人的物是人非的現實,偏執地認為黛西從來沒有真正的愛過湯姆,只是局勢所迫才嫁于湯姆,以為只要他有能力給黛西幸福,黛西一定會離開湯姆,那段不了情也會有如愿的結局。然而黛西不過將他倆的暖昧關系當做一種刺激。一次黛西在心緒煩亂的狀態下開車,軋死了丈夫的情婦。蓋茨比為保護黛西,主動承擔了開車責任,但黛西已打定主意拋棄蓋茨比。湯姆的挑撥致使其情婦的丈夫開槍打死了蓋茨比,蓋茨比卻至死懷抱著對黛茜的幻夢。[3] ( p.40) 蓋茨比最終徹底成為了此幕游戲場的犧牲品。尼克目睹了當時現實的虛情寡義,深深厭惡這樣的現實王國,于是尼克懷著一種悲憫傷懷與憤世嫉俗的復雜心情遠離喧囂,回歸于自己中西部的農業小鎮“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沖退,回到了過去。” [1] ( p. 152) 尼克如釋重負般逃離了這個冷漠、無情、虛假的大都市。
二、 具有曇花特征的蓋茨比的了不起之處
2.1 為自己的夢想拼搏的堅強意志
蓋茨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對愛情的堅持,他將愛情視為他的夢想,并為之奮斗。蓋茨比的偉大之處更多的是體現在“他始終不渝地追求精神層面的美國夢”[4] ( p. 46)。他對黛西一見鐘情并始終不渝,他清醒的知道如果黛西知道他并不屬于貴族階層,黛西一定會離他而去的。所以他矢志奮斗。他有精明的頭腦,也有堅韌的意志,他就是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少數“成功者”的典型代表。他用自己“獨特”的手段做到了暴富,并且用已有的成就很好的掩蓋了他低賤的出生,在階層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得以生存。蓋茨比沒有所謂跟隨時代的潮流去追逐其他的女人,他一直為心愛的女人守著自己最原始的本心,為她所想要的生活而奮斗,這是人性的光輝,對于愛的忠貞不二體現了蓋茨比的了不起。可惜的是,他有著如此了不起的意志,卻努力錯了方向,沒能審時度勢及時辨認美人的蛇蝎之心,最終以悲劇了卻余生。endprint
五年的等待,那綠燈就是蓋茨比內心一直憧憬的景色。他洞察社會的構成,知道人性最陰暗的一面,卻保持了一顆純真的心,以及看上去很是可笑的理想主義。通過整不作品許多人或許更多地是看到了愛情,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個癡迷于愛情的男人的內心世界,蓋茨比那執著又執迷不悟純真。這部世界名著能夠流傳至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塑造了一個在現實世界很難遇到的人物,塑造了有典型“美國夢”的一個超然的理想主義者。
2.2 周遭他人的冷漠反襯蓋茨比的美善
印證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的深刻洞察。故事用旁觀者尼克的視角描述了蓋茨比近似荒唐的一生。尼克看到的不僅是蓋茨比,還看到了周遭的人和事。尼克對蓋茨比在早期是保持中立的不評論態度,尼克沒有直接評書蓋茨比怎樣的“了不起”,而是通過與其他人的對比說明了這一洞見。置身于在一群冷漠、麻木、拜金的人群中,毫無疑問蓋茨比猶如身處荒原“在精神的廢墟上尋找生命的意義[2] ( p.14)”,他沒有同流合污于周遭,而是守著自己內心的美好,他的存在就宛若那個時代最后的良知,并倔強的散發著光芒。看盡世間百般丑態卻能夠依舊固執地相信美好的存在,這是何等的人性美善!他執拗的相信他所愛的黛西還是像過去一樣那般純真美好,吻合于少年時期的蓋茨比所相信得“為人處世, 應該遵守公正、節制、勤奮等富蘭克林提倡的道德觀念”
[5] ( p.72),在黛西撞死湯姆的情婦時,他為了決絕地為愛挺身而出,主動承擔這一罪責。蓋茨比這一系列的行為在我們看來會覺得他很悲哀,但是這樣的“悲哀”恰恰證明了蓋茨比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蓋茨比的葬禮既嘈雜有清冷,嘈雜的是媒體與記者,清冷的是缺少黛西與那些在別墅里徹夜狂歡的人們的出席,這是周遭無情與冷漠的有力佐證。
三、結語
我們現在的時代與蓋茨比所生存的時代相比無疑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人類社會文明的長足猛進背景下,卻也很少有人像蓋茨比一樣擁有明確的夢想,又或者有執著的愛情。像蓋茨比一樣即使在陰暗的社會里看遍世間丑態卻依舊心懷美好、五年的光陰只為等候一個自己愛的女人、固執的堅守著夢想的范本無疑是現代社會的正能量,去其糟粕,蓋茨比的了不起之處也是當代的我們及后人的學習之處。
[注釋]
①The Great Gatsby在我國國內存在不同的翻譯版本,也譯為《大人物蓋茨比》 ,筆者采用2004年姚乃強先生的翻譯名。
[參考文獻]
[1]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蓋茨比[M]. 姚乃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2] 于野. 文學與生存[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3] 彭魯遷 做夢的巨人—馬丁·伊登與杰·蓋茨比之比較[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53(1)
[4] 郝福合 執迷的情, 縹緲的夢—略評蓋茨比的“偉大”[J].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
[5] 姚文俊 蓋茨比—美國夢在“爵士樂時代”的化身[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0(1)
(作者單位:嘉興學院 南湖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