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欣
所謂德育生活化,就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為教育主體,以實踐為教育途徑,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德育效果的德育理念。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的道德素質、行為習慣等。有必要順應德育生活化的發展趨勢,找到正確的德育引導策略,提高中學德育的實效性。
一、德育目標貼近學生實際
在制定初中生德育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初中生的身心都在快速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道德需求主要是追求真善美和希望自我完善。因此,在制定德育目標的時候,就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以保障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能夠滿足學生道德品質不斷提升和自我完善的需求。
初中不同年級的學生,其自我完善的需求和心理發展水平也都不一樣,就算是同級學生,在道德素養、心理接受能力和心理發展水平這些方面也不盡相同。初中生德育目標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要制定出這樣的德育目標,德育工作者就要深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準確把握不同學生的自我完善需求、道德品質發展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等,將其作為德育目標制定的參考標準。
二、德育內容取材于現實生活
制定好了德育的目標,就需要選擇適合中學生的德育內容,而不是隨便抓取一點內容就盲目的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德育工作者需要選取可以滿足學生現實生活需要而且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德育教育內容。
1. 選取富有生活啟示價值的道德事件
德育的內容要來源于生活,德育工作者要切忌把失去生活根基的教條直接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更不能夠把成人都無法企及的“道德理想”拿來要求學生。那些虛構的、與學生實際生活不符的道德事件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也無法到達德育教育的目標。那么取材于實際的德育內容,必須要注意與學生的生活是否有關聯,選取的例子是否有生活意義。教師在與學生討論的過程中,真實、貼近學生生活的道德事件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根據自己的認知做出相應的判斷,引導學生做出相應的道德行。
2. 教學內容遵循學生生活邏輯
生活邏輯理念是按照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思路構建的。這種理念是一個比較新穎的理念,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這種理念受到各方的認可,也成為組織教學和德育內容的一個核心理念。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生活邏輯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嚴格遵循從近到遠、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對德育內容進行組織。總而言之,就是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根據學生特有的理解生活、參與生活的方式,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一致的德育素材,沿著學生身心發展、經驗豐富的路徑,根據層層遞進和深入的原則,選擇相應的德育素材,激發學生德育的興趣。
三、德育過程注重體驗與實踐
既然是德育生活化,那么在德育的過程中,就必須關注學生的體驗與實踐是否到位,通過體驗和實踐,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1. 課程教學重視學生體驗
教師可以選取與中學生生活貼近的真實案例作為教學教案,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由學生來擔任案例中的各種角色,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之間展開案例探討,這樣學生可以將教師傳授的道德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與實踐中對道德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2. 開展具有道德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
注重德育過程的體驗與實踐,除了要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開展有道德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也是提升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實踐,中學生才能依照已有的生活閱歷和生活場景對道德規范的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會,明白這些內容的現實意義所在,從心里接受這些道德規范。同時,也可以通過與不幸的人的接觸,讓學生體會到在困境中生活的人的不容易,在同情、憐憫有困難的人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通過這樣的體驗,使學生逐漸形成具有責任心、樂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質。
在中學德育生活化趨勢下,德育教育不能只注重道德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德育教育的體驗與實踐。唯有如此,才能將學生的道德知識向道德行為轉化,提高德育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