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粥強?オ?
摘要:
利益衡量理論被引入我國多年,至今沒有形成一個廣泛共通的適用標準,造成這種境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被衡量的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觀處在不停變動的過程,從而導致難以形成穩定適用的衡量規則。實踐過程中,司法機關在依法進行案件裁判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沖擊與鉗制,而公眾利益觀念中的個別理念的不良發展同樣會導致相關案件裁判不公現象的發生,這也造成利益衡量適用之困境。法官作為審判舞臺上的主角應是利益衡量理論適用之主體,其強大的自身素質以及豐富的審判經驗等可以有效緩解利益衡量理論適用之困境,而員額制的施行也為法官素質的提高以及精品審判團隊的建設注入了一股清流,同時對于公眾進行高質量的普法宣傳也是不可缺少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利益衡量;公眾輿論;員額制;個人主義;普法宣傳
日本著名學者加藤一郎在首次提出利益衡量理論之后引起學界廣泛熱議,梁慧星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將其理論引入我國,為法官適用法律進行判案的過程中提供了一種高級的審判思維。①在距今為止的三十多年間,關于利益衡量理論的評議與見解一直沒有中斷過,但未形成一個廣泛共通的適用標準,只是將其作為審判精神適用于個案審理中,缺乏相應的規則體系。因此,必須正視利益衡量理論的適用困境,特別是公眾利益觀的發展與變化對于該理論的沖擊,尋找到以法官隊伍建設為主、以普法宣傳為輔的解決路徑。
一、 我國公眾利益觀的歷史演變。
在封建專制時期,國家被視為社會統治者的私有財產,國家利益被視為一切利益的中心,而國家利益下的個人利益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甚至出現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之境況,而以個人利益為組成因素的公眾利益觀自然暗淡無關,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形成統一的公眾利益觀。②鑒于此,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重視個人的發展,形成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個人合法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利益觀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依此發展而成的公眾利益觀也被固定下來,形成了以公平、正義為主要內容的主流價值觀念,并作用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特別是在現階段我國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國家更加重視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同時以公平、正義為主核的公眾利益觀也體現于各項法律條文的制定與完善中,可以說,公眾利益觀在法治社會的發展大潮中已被完善并固定下來,進而達成一致。
二、我國現階段公眾利益觀中的偏激現象。
但對于個人利益的空前保護也導致公眾利益觀中出現一些理念的不良發展,從而導致一些審判不公的情形出現,以我國“瀘州遺贈糾紛案”為例,遺囑人黃某與妻子蔣某(被告)于1963年結為夫妻,婚后兩人因感情不和而長期分居(妻子蔣某不能生育)。1996年,黃某遇到了張某(原告),兩人產生感情并以夫妻名義長期生活在一起,育有一女。2000年底,黃某被確診為肝癌晚期,其在2001年4月18日立下遺囑,將其所得的住房補貼金、公積金、撫恤金、手機一部、售房款的一半所得總共約6萬元遺贈給張某,同時該遺囑經瀘州市納溪區公證處公證。黃某去世后,張某持遺囑向蔣某討要遺囑財產,被拒后即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法院以遺囑內容違反《民法通則》第7條即民事活動應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為由以及我國《婚姻法》的相關規定,③駁回了原告張某的訴訟請求,張某不服判決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
在該案審理過程中,社會輿論的壓力充斥著整個斷案過程,現行公眾利益觀關于外遇現象的主流傾向為:“小三”不應該有利益,更談不上維護其利益。但通過對該案件事實以及后續相關報導對本案進行精析:首先,原告張某與遺囑人黃某育有一女,而被告蔣某與黃某婚后無子女且夫妻感情一直不好;其次,原告張某在黃某去世前的一段時期內一直對其悉心照顧,并通過變賣家產償付醫療費用;然后,此遺囑為遺囑人黃某的真實意思表示且已經公證;最后,黃某所處置的財產為個人合法財產,且具有相應的遺囑能力。④聯系到以上分析,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小三”的利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得到維護嗎?社會輿論中的這種堅決維護正妻權益的公眾利益觀真的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發展嗎?我們都知道,遺囑自由原則應是繼承法中的基本原則,應充分尊重個人意思的表達,但上述案例這種讓個人利益成為公眾利益下的犧牲品不應是司法審判所應追求的價值方向。雖然對于案件的審理及裁判主要追求的是社會效果,是對社會公眾利益之契合,但對于平等主體的相似利益依法進行衡量時,此時的司法審判很容易成為社會輿論的附庸,從而影響裁判公正效果。
上述案例中公眾利益觀中對于正妻利益的堅決維護也主要是受我國傳統觀念中婚姻家庭觀的影響,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倫理觀念早已扎根于國民心中,很難動搖,但對于該案件中的“小三”張某應屬于所謂的一種特殊化的“小三”個體,其不像一般“小三”那樣主要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從而破壞正常的夫妻關系,因此我們不應以傳統的婚姻觀來看待所有有關的“小三”問題,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即法官在對類似案例進行分析時,應注意社會一般觀念及倫理標準的變遷,不可拘泥于過時的陳舊觀念和道德標準,在該案中,婚外同居雖不符合社會所崇尚的道德標準,但近些年來,人們對婚外同居的態度已有轉變,⑤且如果考慮到黃某與蔣某長年分居,以及張某對黃某的悉心照料,黃某遺贈行為實屬正常,難謂有違所謂的“社會公德”,該案為迎合大眾對婚外同居現象的譴責及公眾利益觀方向,而不對案件加以具體分析,徑以個人主觀感受進行利益衡量,實乃不智之舉。利益衡量理論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正確運用以及相關具體適用規則的出臺還需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而該目標的達致,需要加強法律工作者的隊伍建設,尤其是對優秀法官的選拔和培養。
三、 法官的角色轉變:從“擁法”到“擁民”。
(一)傳統“擁法”觀念及其處境
法官作為司法審判的主體,同時也是利益衡量理論的適用主體,其本職工作便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堅持依法辦案,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二條規定:“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此即所謂的“擁法”,但當其在處理某類案件過程中沒有相關的法條作為判案依據時,或雖有法條規定,但存在法條規定之內容相互矛盾時,或法條之規定與公眾利益觀發生沖突時,若法官僵化的只懂得援引法條之規定,難免會受到社會的責難以及破壞法律公平正義之理念,其司法公信力也會受到沖擊。endprint
(二)“擁民”觀念的產生及其實現方式
法官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行使審判權,一方面,傳統的文化觀念、倫理價值積淀為法官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影響他的審判行為;另一方面,法官的審判過程和結果要接受現實社會的評判,符合當時社會主導文化價值取向的審判才會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法官的審判行為才有存在的合理性,這種社會文化傳統的輿論導向與壓力是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所應考慮的重要因素。而這種文化理念的形成是我國公民大眾自古以來所逐漸形成的,與公眾自身價值觀也完美契合,這種對于公眾利益觀的維護為“擁民”的第一種方式;但在具體利益面前,有些私人利益表面上往往與公眾利益觀發生沖突,但深究實質卻并無沖突,法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應揆諸人情法理,衡量各方利益,尋求價值共識,作出公正判決,堅決維護當時人正當利益,實現個案公平,努力達到實質公平之效果,此為“擁民”之第二種方式。傳統的“擁法”觀念已不能成為維護公平正義之理念的有效方法,在現階段,法官角色應逐漸向“擁民”方向轉變,在維護公眾利益觀的基礎上保障公民個人之合法權益。
以上所述法官角色的轉變是一種判案理念上的與時俱進,對于法官自身素質問題,也是利益衡量理論能夠得到正確運用之關鍵,而法官員額制得到確立和推行為提高我國司法隊伍建設質量注入了一股清流,此次法官員額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要求即從現在的法官內部遴選具有豐富審判經驗、深厚理論功底、能夠對具體案件進行理論升華的現代法官,這無疑要求法官具有專業化的知識、技能以及思維方式,也是法官專業化的具體要求。⑥與此同時,法官作為一法律職業共同體,還應有一種服務大眾的普世情懷,而對于公眾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應作為其公眾服務的重要內容,普法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工作,一方面,可以為公民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民的維權意識;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引導公眾利益觀朝著健康方向持續前進。
[注釋]
①李軍:《利益衡量論》,《山東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第90頁。
②牟云磊,《公眾利益論》,《復旦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第34頁。
③我國《婚姻法》第4條規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同時,《婚姻法》第3條第2款規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④齊恩平、肖玉超:《遺贈中公序良俗原則判斷標準之新探》,《天津法學》,2012年第1期,第20頁。
⑤金錦萍:《當贈與:(遺贈)遭遇婚外同居的時候:公序良俗與制度協調》,《北大法律評論》,2004年第6期,第297頁。
⑥趙志橋:《法官員額制理論與實踐司考》,《法治與社會》,2015年第2期,第248頁。
[參考文獻]
[1]李軍.利益衡量論[J].山東大學學報,2003,(4):90—91。
[2]牟云磊.公眾利益論[J].復旦大學學報,2013,(3):34—35。
[3]齊恩平、肖玉超.遺贈中公序良俗原則判斷標準之新探[J].天津法學,2012,(1):20—22。
[4]金錦萍.當贈與:(遺贈)遭遇婚外同居的時候:公序良俗與制度協調[J].北大法律評論,2004,(6):297—298。
[5]趙志橋.法官員額制理論與實踐司考[J].法治與社會,2015,(2):248—249。
[6]畢竟成.關于普法宣傳的幾點思考[J].新聞世界,2010,(11):56—57。
[7]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法律出版社,2015,(4):317-318。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