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向宇?オ?
摘要:蔬菜在人們日常飲食中擔任最為基礎的角色,本文主要以《漢語方言大辭典》作為主要研究范圍,按照科學的統計方法搜集其中所收錄的蔬菜名稱,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其中蔬菜名稱的構成情況,充分展現我國蔬菜名稱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漢語方言大辭典》;蔬菜名稱;名稱構成
蔬菜名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民族繁多、方言繁雜,致使蔬菜名稱多種多樣,雅俗共存。《漢語方言大辭典》(簡稱《方言大辭典》)中共收錄760個蔬菜名稱,從這些蔬菜的“俗名”或“別名”出發,對其進行梳理與總結,進一步了解我國蔬菜名稱的構成,感受其獨特的構詞方式。
一、《方言大辭典》中蔬菜名稱的音節構成
蔬菜名稱屬于名詞范疇,每種蔬菜的名稱都由不同的音節、詞義構成。通過對《方言大辭典》中蔬菜名稱的整理得出我國方言中的蔬菜名稱可分為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一)單音節詞
《方言大辭典》中包含8個單音節蔬菜名稱,絕大多數是某些蔬菜的簡稱或古代方言用語。(見表1)
這八個單音節詞都來源于古方言,隨著時間流逝,“茆”(莼菜)、“莕”(荇菜)、“菣”(香蒿)這三個蔬菜名稱目前已經逐漸被新的名稱所取代。
“茆”在《詩經》、《釋文》等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詩·魯頌·浮水》有“思樂伴水,薄采其茆”,其中“茆”為水生植物,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是指莼菜,另一種為荇菜。《現代漢語方言大字典》中只記錄為“莼菜”,本文以此字典為準。
“菣”是“香蒿”的俗稱,“香蒿”又稱為“青蒿”,其多用為藥材,這里的“菣”很少使用,多稱“青蒿”或“香蒿”。宋代詩人蘇軾寫道:“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其中的“青蒿”就是這里所說的“香蒿”。另外,有些漢字擁有不同的形體,與“茆”“菣”不同,表中的“莕”代表一種蔬菜“荇菜”。
以上三個單音詞目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已經逐步消失,圖表中“苞”“蓮”“初”“苕”“荽”仍在我國某些方言區使用。如:“苕”(韶)是甘薯的俗稱,河北邯鄲、湖北等地區稱苕,另宦應清《竹枝詞》(1909)自注:“俗謂大冤桶為大苕。”
(二)雙音節詞
《方言大辭典》中的蔬菜名稱共有317個為雙音節詞,如:“夏生”(蘿卜)、“山薯”(甘薯)、“三元”(番茄)等。從數字上看,方言中的雙音詞并沒有像普通話中的雙音節詞那樣占有絕對優勢,甚至數量沒有達到總數的百分之五十,這點大出筆者的意料之外。
這些雙音節詞基本上都是從古代遺留下來的,至今我國一些方言區仍在繼續使用。例如:在元代時期蘿卜的種植栽培逐漸成熟,王禎的《農書》中將蘿卜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時期給予命名,分別命名為:“破地錐”、“夏生”、“蘿蔔”和“土酥”,至今仍然可以在身邊尋找到這種蘿卜的稱呼,我國河北等地仍然使用“夏生”這個名稱。
另一方面比較特殊的就是這些雙音節詞中,有些是由古代的單音節名稱通過切音方式而發展為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蔬菜名稱。例如:漢代以后稱“蕪菁”為“葑”,“葑”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葑,須從也”。后人將“蕪菁”命名為“須從”。某些雙音節詞主要是通過諧音的方式形成的,例如:“胡盧”、“瓠蘆”、“扈魯”,這些蔬菜名稱都與“壺盧”諧音,都是“瓠瓜”的俗稱。
(三)多音節詞
《現代漢語大辭典》中的蔬菜名稱共有443個為多音節詞,其中三音節詞有356個,顯然已經超過雙音節詞的數量。這些三音節詞有些被我們大家熟知,例如:“山藥蛋”(土豆)、“洋芋頭”(土豆)等。另有很多是較為罕見的蔬菜名稱,這些名稱目前只有在我國的少數方言區使用,例如:“赤蘿卜”(胡蘿卜)、“洋番椒”(西紅柿)、“洋海椒”(西紅柿)等。罕見的蔬菜名稱包含某些蔬菜的古稱,例如:“馬王菜”(蕪菁)、“波斯草”(菠菜)、“和事草”(大蔥)等。三音詞中有個獨特的現象就是大部分詞都是由“洋”、“紅”、“山”、“大”、“小”等表示事物原產地或性狀的詞素加上蔬菜正式名稱或簡稱而形成的新蔬菜名稱。
三個音節以上漢字組成的蔬菜名稱有67個,其中四音節詞為61個,由五個音節所組成的蔬菜名稱有5個:“三百兩銀藥”、“占背兒南瓜”、“老母豬耳朵”、“芽兒葫蘆兒”、“芥溜兒溜兒”、“冒纓子白菜”,這些多數與當地民間故事有關。
二、《方言大辭典》中蔬菜名稱的詞義構成
縱觀《方言大辭典》中記錄的蔬菜名稱,基本上是以“蔬菜的正式名稱、別稱或簡稱+類詞綴”的形式構成的,其中的類詞綴位置靈活,可以在蔬菜正式名稱、別稱或簡稱的前后,也可以同時出現在蔬菜正式名稱、別稱或簡稱的前后。
例如:“水芹菜”(芹菜)是由類詞綴“水”+蔬菜的正式名稱“芹菜”構成的,“韭子”(韭菜)是由韭菜的簡稱“韭”+類詞綴“子”構成的,“洋辣子”(西紅柿)是由類詞綴“洋”+西紅柿的別稱“辣子”構成的。
類詞綴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包含內容豐富多樣,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描摹蔬菜的形狀與顏色:“大”、“小”、“圓”、“倭”、“矮”、“紅”、“赤”、“黃”“白”等。例如:“大炮筒”(大白菜)、“小林姜”(嫩姜)、“圓豆子”(豌豆)、“倭瓜”(南瓜)、“紅兜菜”(菠菜)。當然有些蔬菜名稱中的類詞綴的含義與蔬菜實際的形狀或顏色并不相符,例如:在四川方言中稱“豆腐”為“灰毛兒”,其中的類詞綴“灰”并不能描摹豆腐的顏色。
2.表示某些蔬菜的原產地域或引入地:“洋”、“胡”、“番”等。例如:“洋紅薯”(馬鈴薯)、“洋茄兒”(西紅柿)、“西瓜子”(絲瓜)等。
3.表示某些蔬菜的食用器官(部位):“根”、“葉”、“子”、“瓜”、“豆”、“仔”、“芽”、“花”等,其中的“子”、“瓜”、“豆”、“仔”多在蔬菜正式名稱之后。“子”、“瓜”、“豆”表示蔬菜的果實,例如:“荸子”(荸薺)、“茭瓜”(茭白)等。“仔”、“芽”、“花”表示蔬菜的莖、梢、苗,例如:“韭菜仔”(韭菜)、“花菜”(花椰菜)、“芽菜”(綠豆芽)等。
通過對《方言大詞典》中蔬菜名稱構成的梳理,筆者發現我國蔬菜俗稱錯綜復雜,這些蔬菜俗稱往往在構成或構詞上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它們的形成與變化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直至近代才將蔬菜的某個名稱確認為其正式名稱。盡管各個方言區使用蔬菜名稱情況比較混亂,但每個蔬菜名稱的構成都不是任意的,是具有一定規律的,這些蔬菜名稱大多為雙音節和三音節詞,三音節以上的俗稱并不常用,它們的形成基本上都是由一個點出發,指出典型特點為義,加上相關詞綴進行命名。
[參考文獻]
[1]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4月.
[2]張平真.中國蔬菜名稱考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0月.
[3]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4]鄧英樹、張一舟.四川方言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5月
[5]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與文化趣談[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6]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朱建頌.方言與文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8]劉義滿、魏玉翔.由“薄采其茆”之“茆”談起[J].中國農史,1990年第3期 85-86.
[9]胡文權.青蒿黃韭試春盤[J].上海蔬菜,1988年,第4期:27-27.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