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萍?オ?
摘要:
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典型的人合性的公司,它的人合性特點對股東構成提出嚴厲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股東之間不能自由轉讓股份,而受到一些必要的限制,公司股權是整個公司運作的基本元素,也是公司法中的重要內容。公司股權具有資本性和商品性,因此公司股權的轉讓對于優化資源配置、保持公司穩定和維護股東權益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圍內股權轉讓的方式主要有公司內部的轉讓和股權的對外轉讓,但是中外對于這兩種轉讓方式有不同的規定,本文只要通過中外對比的方式來細化解釋中外法律規定的區別,準確我國的股權轉讓性質。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公司內部轉讓;股權的對外轉讓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的定義
股東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以后,由于主觀或者客觀的種種原因,可能會出現股東全部或部分轉讓其股權,以獲得所需資金或者退出該有限責任公司的情況,即公司股東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部分或全部轉讓給他人,一般分為股東之間的轉讓和向股東之外的人轉讓。因為有限責任公司屬于人合性較強的公司,相比于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想要公司的股份可以轉手流通買賣而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的轉讓則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的方式
(1)公司內部的股權轉讓,即股東將股權轉讓給現有股東。有限公司在性質上雖然也有資合性質,但因股東人數不多,股東又重視相互間的聯系,具有人合公司的因素,為了維持公司股東彼此信賴的需要,股權的轉讓也受到較嚴格的限制。一般而言,由于公司內部轉讓并不涉及第三人的利益,對重視人合因素的有限責任公司來說,其存在基礎即股東間的相互信任也沒有變化,各個國家對股權在內部的轉讓的限制的規定是比較輕松的。
(2)公司外部的股權轉讓,即公司將股權轉讓給股東以外的第三人。外部轉讓會因吸收新股東加入公司而使得原先的股東間的信任可能會被打破或者得重新建立,所以,對向非股東轉讓限制較嚴,一般要求股東向非股東轉讓出資須經股東會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東同意等。如此限制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因新股東的加入而影響公司與股東之間的關系。
關于股東間進行的股權轉讓,大致有兩種立法體例:一是股東之間可以自由轉讓其出資的全部或一部分,如日本、法國。日本《有限公司法》第19條就規定:“股東可將其全部或者部分出資份額,轉讓給其他股東;”二是股東之間轉讓出資必須經股東大會同意,如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第111條即如此規定。我國采用的是第一種的情形,我國《公司法》第35條規定:“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出資或者部分出資。”
對于是否應當對我國股東之間轉讓股權加以限制,雖然我國現行的《公司法》未對股東間轉讓股權作出限制性規定,但從立法取向上似有規定的必要。實際上,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之間轉讓股權問題上,即便是規定比較寬泛的日本和法國公司法,也規定了一些限制條款。在日本,公司法賦予了其股東轉讓出資異議權,即當其他股東不同意轉讓該出資的,公司應另行指定受讓方。在法國,《商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章程可以制定一些限制股東之間轉讓出資的條款。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法國的有限責任公司法中,股東之間相互轉讓出資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的。這種轉讓出資的自由,只是比股東向非股東轉讓出資的限制相對寬松罷了。
從意思自治的角度講,應允許股東之間在章程中作出限制性規定。從法律上看,我國公司法關于股東之間自由轉讓出資的規定并非強制性規定,公司章程是公司內部的自治規則,是股東共同意志的體現,只要不違背《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應當肯定其效力。因此,如果公司章程對股東間轉讓股權作出限制性規定,應遵從其規定。但是,章程作出的限制也不能違背《公司法》關于股東間自由轉讓出資的基本原則,如果限制性過多過大,高于向股東之外的第三人轉讓出資的情況,也是不允許的。國外公司法對此也有相應規定。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7條在第1款規定了股權可在股東間自由轉讓,接著又在第2款明確規定公司章程可對股東之間轉讓出資可以限制,但其限制應低于向與公司無關的第三人轉讓出資的限制。
關于向非股東轉讓股權。大陸法系“承認條款”就是基于有限責任公司具有的人合性和封閉性的特點,大陸法系國家公司立法均規定公司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時,須經公司同意或承認,防止不受歡迎的股東進入公司,影響公司的穩定。日本在《有限責任公司法》第19條規定,股東將其所持股份全部或一部分轉讓給其他股東,但股東將其所持股份轉讓給非股東時,則須經股東大會同意。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5條也規定,只有在征得至少3/4公司股份的多數股東同意后,公司股份才可以轉讓給與公司股東無關的第三人。
如果這樣嚴格要求,公司所反對的出資轉讓均不能實現。此雖足以保障公司的轉讓,但對股東的權利保障則顯有不公,如公司濫用股東該條款,則股東的出資轉讓權將無從實現。為彌補其不足,各國公司法遂附之以“先買請求權條款”,要求公司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對不同意轉讓的出資另行指定受讓人,包括公司的其他全體股東)或由公司予以購買。“先買請求權條款”,使股東在公司反對其轉讓出資時,得要求公司向另外的對象轉讓,并在時間上不受太久遲延。如日本要求公司在兩周內指定受讓人;法國立法規定公司應在3個月內對是否允許轉讓作出決定等。同意條款與先買權條款相配合,既可防止不受歡迎的人進入公司,確保公司的人合因素,又能保證股東出資轉讓權的實現,從而構成了大陸法系國家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轉讓制度的基本內容。
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國家是將公司分為封閉式公司和開放式公司。對于封閉式公司,考慮其封閉和人合的需要,允許公司章程、組織細則、股東間協議或股東與公司間的協議對股東股權轉讓或轉讓的登記作出限制,其限制內容更為豐富,除公司規定股東向外轉讓股權應經公司同意的同意條款和公司優先購買權的先買權條款外,還包括規定在特定條件(如股東死亡或職工股東喪失股東身份)下,由公司強行收回的強行買賣條款等,但有關限制必須符合適當的手續要求。endprint
三、對我國對外轉讓股權規定的辨析
我國法律相關規定《公司法》第36條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向非股東轉讓出資也作了嚴格限制。該條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依據該條規定,向股東之外的人轉讓出資,則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該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否則視為同意轉讓。再次,經公司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可見,我國公司法也賦予了公司同意條款和公司股東先買權條款,上述規定對于推動公司股東之間的合作,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對我國公司法關于股東向股東之外的第三人轉讓股權相關規定的理解1、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程序的法律分析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由于法律規定比較原則,對于如何理解該規定,實踐中存在著不同認識。《公司法》第41條規定:“股東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按照上述規定,依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以資本多數通過議決事項是股東會做出決議的一般規則。而按照公司法第38條的規定,“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是股東會的職權之一。因此,股東向非股東轉讓股權的事項應由公司根據多數資本持有者的意見作出決議。而我國公司法第38條第2款又明確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在這種情況下,股東會在決定股東向非股東轉讓股權時,是按照哪一種表決方式行使表決權?公司法的規定并不明確。一種觀點認為,應當采取股東人數多數決的原則。即便不同意轉讓的股東在出資比例上超過同意轉讓的股東比例,只要同意轉讓的股東人數超過了一半,就應當認為是“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一種觀點認為,有限責任公司雖具有一定的“人合性”,但作為公司的一種,“資合性”仍是其根本特點,大股東既要承擔較多風險也應享有較多權利,因而在關系到股東出資轉讓的表決時資本多數持有者的意見也應得到尊重,因此,股東出資的外部轉讓要同時接受“人”與“資”雙重多數的限制。
我認為第一種意見更為合理。主要理由是:第一,從文義解釋的角度進行分析,“全體股東過半數”只能是股東人數過半數,而不是出資過半數。第二,每一股東無論出資多少,在設立公司時均有同等的權利選擇其認為適當的合作伙伴。在公司設立后,股東發生變化時,同樣有同等的權利選擇是否接受新合作伙伴,不同意時便可優先購買被轉讓的出資。此項權利的性質與股東持股多少并無關系,當然也就不能采取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的方式決定。第三,要求資本多數決,實質上是給股東出資轉讓又加了一道門檻,加大了股東轉讓的難度,以資本的多數來限制小股權的自由轉讓,因此,以“資合性”來論證多數資本有權限制股權轉讓是不成立的。
[參考文獻]
[1]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J].劉俊海.法學家.2007(06)
[2]我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回購制度[J].張慶.中國律師.2007(09)
[3]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J].張冬云.經濟體制改革.2007(01)
[4]公司法與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協調[J].時建中.中國發展觀察.2006(02)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