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梅
新課程改革活躍了我們的課堂,新的理念、新的課標、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精彩。但有的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只注重了課堂表面的熱鬧,丟掉了教學方法中的一些優秀傳統,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體現課堂的有效性呢?
一、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臉”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并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比如我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設計了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課件呈現圖形的一部分,讓學生猜是什么圖形。對于圓和三角形,很多學生一看就能準確猜中,非常興奮,參與性相當高,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我故意只露一部分,有的猜長方形,有的猜正方形,學生非常積極,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激情。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用圖形特征去判斷,既鞏固了對圖形特征的認知,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二、為學生創設充分體驗的機會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驗數學。比如在探索長方體的體積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小組活動記錄表,讓學生自己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擺長方體,在小組內記錄數據,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經歷操作,驗證、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體驗到了“做”數學的樂趣。
三、為學生創設充分思考的機會
一堂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有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時間。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更多的是要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調整課堂時間結構,進行合理高效的教學設計,教師可以用25~30分鐘的時間傳遞過去45分鐘傳遞的信息,留下15~20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在這個時間里,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個別指導,學生之間可以對于共性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講解或再講解。這時的講解是在學生有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留給學生的印象會更深。
四、注意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又是創造的前提,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精神及創新意識。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把新舊數學知識之間的矛盾揭示出來,作為一種啟發信息提供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思維的震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開展思考、討論,探究規律,獲得新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所以要讓學生敢問、想問、善問、會問,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的目的。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讓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和數學方法來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
五、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體現,也是教師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練習時要體現層次性,以適應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得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