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曉流??
摘要:
“浮躁”是一種心態,用這種心態去工作,就會背離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違背科學、民主原則,做出錯誤的決策,造成工作嚴重失誤,給人民的事業造成損失,引起人們的不滿意。因此,摸清“浮躁”產生的根源,自覺克服“浮躁”心理,是革命和建設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
關鍵詞:浮躁;根源;克服
浮躁一詞,通常的解釋是輕浮急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群中客觀存在的,是與人的個性修養密切相關的,只是因為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地位的不同,其影響力的大小和程度上有所區別。近些年來,報刊上經常出現浮躁一詞,多指某單位或某級主管領導者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心態,即不按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背離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違背科學、民主原則,做出錯誤的決策,造成工作嚴重失誤,給人民的事業造成損失,引起人們的不滿意。其表現為個人的獨斷性(個人說了算),隨意性(說變就變),強制性(用命令的方式強迫實施)。它的產生,有的是急出來的,有的是被逼出來的。當然這并不排除某種個人主義因素。本文則主要從人們認識方面,對浮躁心態作些探討。
一、自然性和歷史性。所謂自然性,是指人的稟性或個性而言。像我們經常評說某人性情急躁或溫柔,某人沖動或理智,是因人而異的。具有浮躁心態的人,大致可歸入沖動型,是帶有遺傳稟性的。俗話說“稟性難移”,但難移并不是說不能移。經過后天的教育實踐和自身的努力個性是可以改變的,無數事例可證明這一點。
說具有歷史性,是說在歷史上有的決策者也有過浮躁心態。如歷史上的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全境不久的情況下,興建許多浩大工程,制訂嚴酷刑罰,激起民怨;諸葛亮不顧當時蜀國的人力物力,連續出祁山,連續失敗,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有鑒于此,我國清朝,就曾以“八法”來約束官吏的行為。其中就將“浮躁”作為評價不稱職官吏的標準,不予錄用。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也曾出現過浮躁心態。在“大躍進”年代里,就有人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一時“衛星”滿天飛,結果只是一種浮塵。改革開放以來,在某些地方或單位的決策者中,也不時重復這種浮夸現象。如在深圳建設中有六天一層樓的速度,后來,有媒體報道三天一層樓,提高一倍。房屋建筑,從設計、施工到驗收是有嚴格標準的。在我國目前的施工技術條件下,很難理解三十天可以建成一幢達到驗收標準的十層樓。又據報道,某地領導從上海參觀回來,提出要建設本地的“上海灘”。也不知道這位領導知不知道“上海灘”是怎樣形成的,本地有否必要重走這條路?黨章中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科學的,是對浮躁心態的警示;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是克服浮躁心態的利器。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二、認識上的主觀性、片面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實踐檢驗,以決定認識的正確與否。浮躁心態則不是依據認識的全過程來認識客觀事物,而只依賴其中的一部分,或是感性的或是未經過檢驗的,因而具有片面性或主觀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極大地調動了干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積極性。出現了許多像海爾、華西村等現代化企業和一大批開拓者、領頭人。但也有些人只抱有雄心壯志,不考慮客觀實際。他們拍胸脯、提口號要在多少時間內把本市(縣)建成“上海灘”“大連市的花園城”等等。他們的時間和空間觀念是模糊的,他們看到了高樓、廣場甚至高爾夫球場,卻沒有去認真研究其歷史背景、地理條件,特別是人的因素。他們只看結果,忽視其發展過程,形成片面觀點。他們對本地實際情況缺乏研究,特別是群眾最需要的是什么知道很少或不當回事。報載,北方某地一個以農業為主業的欠發達縣,本計劃興建十二層辦公樓,某領導在外地參觀回來立即改建為二十四樓,投資從四千萬元擴展為八千萬元。當投資商墊付四千萬元后,地方再也拿不出錢來,曠野中的空架子樓已是雜草叢生,何談效益。用這樣的浮躁心態搞社會主義建設,不只此一縣一事。黨和國家、媒體也不斷指出和糾正這種行為。但像割韭菜一樣,今天割了,過幾天又長出來了。究其原因,部分人的認識論知識的缺陷,恐怕是根本性的問題。
三、現代決策理念的缺憾。“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的章程,它為決策者指明了方向。中央政府在重大工程的立項、規劃設計、資金的投放、招標等方面規定了嚴格程度,它體現了科學、民主原則。如果每個決策者都認真學習了,是能夠提高人們的決策成功率的,個人的隨意性也會減少。我們再把目光放到發達國家去看看,也會受到啟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管理學家西蒙,在他的現代決策理論里,提出“令人滿意”為標準,管理就是決策的理念。他在1947年發表的《行政行為━━行政組織中決策程度的研究》一書中,系統地完善了決策理論。可惜的是,我們許多決策者卻知之甚少,他們習慣了憑個人直覺經驗決策。從某個角度看,那些拍腦袋工程的出現,也就不奇怪了。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研究:為什么我國許多市、縣干部頻頻外出考查學習,回來后也仿效他人做出許多決策,甚至投入不少人力物力,搞了許多工程,但群眾卻不滿意,甚至批評為“花架子”、“做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與群眾商量。可能有時也找部分專家、學者或群眾聽取意見,開“座談會”、“聽證會”,但意見歸意見,獨斷還是獨斷,使人有“做籠子”的感覺。細想起來,最主要的還是“以人為本”的決策理念未真正確立起來。
四、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欠缺。民間有句俗話:“糊涂人膽大。”意思是指某人在對事物的性質發生發展尚不了解或無知的情況下,急于動手去改變它的性質性能和走向,其結果不是事與愿違,就是收獲甚小,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損耗。這種原始的認識事物的方式和工作方法,如果僅限于個人及其所承擔的風險而不涉及他人的話,危害是有限的。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由于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與人組合成為一個單位或一個地區,作為合法管理者,在重大問題的決策時,光憑“膽大”━━浮躁,是有違時代潮流的。國家提出科學、民主決策,并且制訂了嚴格的操作程序,就是對某些決策者不依據人民意愿,不講科學的制約。
浮躁心態與學習和調查研究有什么關系?在這兒只就兩個方面的內容作些探討。其一是法律、法規的學習。黨和國家一再提出各級干部都要學習法律,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在許多涉法事務中,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不可誨言,身處決策地位,不學法、不懂法的大有人在。比如憲法規定:國家、集體和私人財產受法律保護,可有的身處要職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力,隨意占用;又如,國家對土地資源的使用、變賣都有嚴格管控程序和權限,但有的地方主管卻采取斬而不奏或先斬后奏。我國對外開放政策推行有年,國際上正推行全球一體化,可有的地方還在搞地方保護主義,等等,這些作為,至少是缺乏謹慎態度的表現。其二,關于哲學、經濟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正深入人心,但在經濟改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仍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步驟加以解決,慢了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它要求有先進的理論作指導,使我們少走彎路。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思想、“四項基本原則”等都應該深入學習和認真研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具有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特別是現代經濟管理知識,否則某些“瞎指揮”、“長官意志”就難以制止。還有,我們提倡實事求是,就是要解決人的認識問題,從理論上說是個哲學問題,是關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現在的學習條件比較好,所缺少的是自覺性,特別是聯系思想實際的自覺性相當差,因而許多問題得不到解決。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加強理論學習,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是克服浮躁心態最有效的途徑。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