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華?オ?
摘要:
習近平同志的戰略思維,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所進行的全局性的思維,是在謀劃中國發展戰略時特有的思維方式、思維理念和思維活動的總和。本文就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思維五個方面:世界眼光、大局意識、人民至上、信念保障、科學預見做了一些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戰略思維;世界眼光;大局意識;人民至上;信念保障;科學預見
習近平同志的戰略思維,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所進行的全局性的思維,是在謀劃中國發展戰略時特有的思維方式、思維理念和思維活動的總和。本文就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思維五個方面:世界眼光、大局意識、人民至上、信念保障、科學預見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世界眼光是習近平戰略思維的前提
戰略思維的世界眼光,是指觀察世界大勢、謀全局規劃、求長遠利益的寬廣視野和思維傾向,世界眼光是習近平戰略思維的前提。習近平運用世界眼光,觀察中國和世界,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思想。習近平認為,首先要堅持平等民主、合作共贏。2013年3月27日,他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談到,“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別國合理關切”。其二,絕不損人利己、以鄰為壑。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指出,“中國的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其三,推動國際關系朝著民主化、法治化及合理化方向發展。2014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我們應該共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其四,強調金磚國家應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
第二,強調國強未必霸。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唱衰中國”之聲不絕于耳,也有人提出中國威脅論,對此,習近平強調首先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22日,在接受《世界郵報》專訪時他表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特別是中美兩國雙方應該加強管控,他認為,“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其二,向世界不斷說明中國就沒有殖民和侵略別國的傳統。他反復說,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以和為貴”,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其三,他說明中國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路子。2014年5月15日,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的講話中指出,一是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在上下5千多年的文明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二是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
第三,強調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的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中,習近平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基此,他強調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的意識。2015年9月22日,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強調,“中國愿同廣大成員國一道,推動建設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結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大局意識是習近平戰略思維的基礎
習近平明確指出,“必須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自覺從大局看問題,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擺布,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
當前的大局就是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是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就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些思想是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衣領子”、“牛鼻子”,是地地道道的大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大思路和大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標志性的創新思想理論和創新實踐。“四個全面”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它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抓住了我們就可以帶動其他工作。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
三、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戰略思維的取向
習近平對中國人民懷有無比深厚的感情。他飽含深情地說:“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謀福祉,始終是總書記戰略思維中最根本、最鮮明的價值取向。
第一,提出來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
第二,提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2014年12月31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使命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把“人心向背”視為“最大的政治”,把人民至上和密切聯系群眾視為黨的最大政治的優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價值追求。
第三,不斷強調踐行黨的宗旨與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增強宗旨意識,一是必須以知促行,切實增強廣大黨員的宗旨意識。二是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三是切實把黨的宗旨變為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貴在于行。四是堅決反對和克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endprint
第四,提出構建橄欖型分配格局,整體脫貧,實現共同富裕。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不僅在將來史書上要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而且全世界也將為之矚目,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弘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的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發展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實踐,也是我黨兌現在建黨時就提出來的帶領全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共同道路的莊嚴承諾,進一步強化了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和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第五,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四、理想信念是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思維的保障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堅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畢生的追求。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多種場合談到堅定理想信念問題。
第一,強調理想信念的極端重要性。他反復強調,“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骨頭就硬,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從嚴管黨治黨,首先就要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
第二,對共產黨人理想信仰的內涵進行了高度凝練。習近平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產主義確立為最高理想。在我們黨九十多年的歷史中,無數共產黨人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這種信仰,為的就是這個理想。
第三,強調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習近平對黨內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的信仰缺失進行了梳理。當前我們大多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是堅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時,也要看到,在黨員、干部隊伍中,信仰缺失是一個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有的對共產主義心存懷疑;有的不信馬列信鬼神;有的是非觀念淡薄、原則性不強、正義感退化,糊里糊涂當官,渾渾噩噩過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喪失信心;有的在涉及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原則性問題的政治挑釁面前態度曖昧、消極躲避、不敢亮劍,甚至故意模糊立場、耍滑頭,等等。事實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
第四,從三個維度來強調堅定理想信念。
其一,從共產主義奮斗目標的角度來堅定理想信念。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的。
其二,從共產黨人的角度談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員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提高干部素質,第一任務就是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同志2013年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了干部的五好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其三,從中華民族的角度來談理想信念。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聯,要用中國夢這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人生出彩的熱望,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
五、科學預見是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思維的方向
習近平的科學預見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準確地判斷了戰略機遇期。中國現在還存在不存在戰略機遇期?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一方面,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另一方面,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習近平在《建議》的《說明》中也指出,戰略機遇期內涵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2012年十八大報告強調的戰略機遇期同2002年提出的戰略機遇期相比,不變中有變化。不變的是“縱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變化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新變化,這種變化集中體現為,在更高的發展起點上,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
第二,提出來本世紀“新三步走”的理論,規劃了本世紀中國的發展藍圖。
第三,提出來經濟新常態的理論。揭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不同于過去的三個特征: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改革創新驅動。對于新常態,我們要認識、適應和引領。
第四,提出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5年來,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問題日趨凸顯,表現在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調整明顯滯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是一個全新的理論,是一個推進中國結構性進步的理論。
第五,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的提出,有助于探尋經濟增長之道,實現經濟全球化再平衡,也是開創了地區新型合作的典型。
習近平同志的戰略思維,是習近平同志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所進行的全局性的思維,是習近平同志在謀劃中國發展戰略時特有的思維方式、思維理念和思維活動的總和。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必須要深入地學習和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4)(2016)等
(作者單位:屏南縣委黨校,福建 屏南 352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