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要:
建設法治國家成為世界各國日趨奮斗的目標,律師職業作為審、檢、辯的三角關系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法律職業者,律師職業的重要性,在于當一個人遭到控告時,不是孤軍奮戰。我們無法想象面對著高深的法律條文和莊嚴的法庭,如果沒有律師這一職業,人們將如何辯解自己的處境、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律師職業的興衰將直接關系到人權保障、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治。律師在從事執業活動過程中,當前面臨著個人私利、社會期待、當事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沖突時,律師形象與律師職業倫理也同樣面臨著困境[1]。
關鍵詞:律師職業倫理;正義;利益 ;困境;對策
法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種新興利益的出現,律師執業者逐漸認識到僅僅追求職業的技術性、專業性,注重套用法律條文在法庭上辯解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他們還肩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和使命,職業倫理能夠幫助他們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利于他們在執業過程中更好的擔當起自己的責任。
1、律師職業倫理概述
律師職業倫理從概念上講主要是指律師從業人員及律師執業機構所應當信仰的道德準則的總稱和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稱,是律師在執業活動中形成的,依靠法律規定、社會輿論和人的本性良知來維持的,處理律師與其他人之間相互關系的明確的規范性要求,它是對一名合格律師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兼具道德的和法律的性質,融合了道德素養和法律義務。筆者認為,律師作為國家的法律工作者之一,應當具備的基本倫理包括:
1.1維護正義
正義是法律人運用法律最基本的出發點,是維護社會秩序、建設和諧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律師作為操作法律的具體人士,崇尚正義、追求法治是對其最基本的要求,公平正義也是一切律師職業倫理規范的根本依據,是整個律師職業倫理體系的重要基石。
1.2勤勉盡責
每一類職業都有其特定的任務和責任,律師作為一種職業,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終極使命,因此在執業活動中應盡職盡責、弘揚正義,通過運用法律、解釋法律,為自己的當事人提供辯護服務,以維護其合法權益,保障社會秩序,這是其最基本的職業操守。
1.3維護司法尊嚴
法治國家的建設有賴于整個社會對司法權威的尊重,律師通過對法律規范的解讀和運用,使法律發揮其根本作用。因此律師執業者應從自身做起,忠于法律、遵守法律,不能鉆法律的空子,不得在爭取正義的道路上摻雜腐敗因素,培養崇高的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積極維護司法尊嚴。
1.4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律師職業開展一切后續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信譽才能贏得當事人的信任、公眾的認可,才能維護律師職業的良好形象,不得為了一己私利而向法庭提供虛假事實證據,喪失律師行業的信譽和人們對律師職業的尊重和信任。
2、律師職業倫理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有相當多的律師執業者精心研究法律、恪盡職守,為我國法治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有一小部分律師面對利益誘惑、出名欲望時,忘卻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降低了社會公眾對律師隊伍的評價和信任。因此造成了群眾有時關注的重點不再是案件是否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法官的最終審判是否公平嚴明,當他們認定當事人是貪官污吏,黑惡勢力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把“壞人”的帽子也強加在其辯護律師頭上。
如2010年重慶打黑中轟動一時的李莊案件,對于李莊是否構成偽證罪,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議論。法庭上,辯護律師及其本人的無罪辯護,以及律協召集的輿論聲援,法庭外,普通民眾對于這種不擇手段為黑惡勢力、貪官污吏辯護的人盡情譴責,恨之入骨。騰訊網曾經做過一個有關“李莊偽證案”的網絡調查,對于“你眼中的律師是什么形象”這一問題,共有2837名群眾參與,其中1772人的印象是“黑白顛倒、為錢說話”
[2],如此多數人的負面評價不得不引人深思。又如2013年李天一輪奸案,其律師為了得到公眾輿論的援助,通過各種媒體途徑宣揚對李天一的無罪辯護。明明是一個涉及未成年人隱私、按照法律規定不應公開審判的案件,律師卻以微博、博客等方式向公眾披露庭審情況,顯然無視了律師職業倫理的相關規定,引起了社會群眾對律師倫理的質疑和律師同行對律師倫理的反思[3]。
因此,總的來說,我國律師職業倫理存在兩方面的問題:1、有一小部分律師群體無視法律,鉆法律的空子甚至存在腐敗賄賂行為,缺少職業道德倫理,導致律師行業風氣不正;2、部分群眾對律師行業心存偏見,因為個別事跡、個別人就全盤否定律師行業存在的價值,對律師職業不理解不信任,認定當事人是有罪之人后,就對為這些人辯護的律師進行情緒化和十分極端的負面評價,從而漸漸影響到整個律師行業的聲譽和社會地位。
3、我國律師職業倫理陷入困境的原因
筆者認為,我國律師職業倫理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律師職業環境商業化的影響
律師的執業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交易的過程,律師通過出賣其法律服務獲取當事人的利益回報。所以很多人認為律師是“為錢說話的人”,認為只要給律師足夠的費用,就可以顛倒黑白。當然,律師職業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本能的追求著一定的物質利益,物質是職業存在的基礎,離開了物質律師也就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條件,律師行業也就不可能存在。律師職業兼具“法律人”和“經濟人”的雙重身份,當面對金錢誘惑時,有些律師在逐利心理的驅使下,維護社會正義與合法權益的意識就變得淡薄。一名律師在執業活動中不應只關注賺了多少錢,獲得多少好處,更應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司法程序做出的貢獻和社會群眾的認可。
3.2群眾對律師職業認識的缺失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把理想中的律師定位的過于高尚,把他們看作正義的化身,因此律師職業被民眾賦予了過高的期待,人們希望律師找出真相,伸張正義。但律師作為一種職業,有為自己當事人辯護的義務,當委托人是社會正義的對立面時,律師所要追求的就不只是社會正義,他的職責是為自己的當事人爭取最佳利益,追求的是法律正義,法律正義要求合法合理、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處理案件,解決糾紛,“它不會因為一方擁有強權而屈服,也不會因為乙方處于弱勢而多加憐惜”[4]。律師既為我們所愛之人辯護,也為我們所恨之人辯護,一個人即使罪大惡極,我們也不能剝奪其為自己申辯的權利,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因為對被害人的不幸遭遇而對被告人的辯護權強加感情色彩,對律師職業缺乏真正的認識和理解。endprint
3.3律師職業倫理規范制度的不健全
在國外,比較典型的國家如美國,政府對律師行業的管理和干預極少,律師行業主要是通過律師協會管理,但由于各個地方的律協管理的標準又不盡相同,為了便于管理美國律協制定了統一的《律師職業行為規則范本》,因此在美國規制法律執業活動的法律是一套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十分詳細的闡述了律師執業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當為當事人服務與維持法律制度相沖突時的法律道德倫理準則,為律師進行執業活動提供參照。我國在律師職業倫理方面的法律十分有限,1996年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經過2001年、2007年、2012年三次修訂,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具體規定的方面有限,很多問題條文中并沒有涉及到。另外,制度的不健全也不只是因為規范的缺失,還源于律師職業倫理本身就兼具法律和道德的兩面性,很難用制度全權規范。
3.4律師個人職業道德的缺失
當前,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觀念日益增多,再加上律師職業的特殊性,在執業過程中會面臨很多方面的誘惑,有些律師缺乏堅定的職業操守,很容易被利益沖昏頭腦。為了利益,他們學會向社會的黑暗勢力妥協,編故事,作偽證,通風報信,規避法律,甚至有些律師為了獲得案源,打贏官司,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拉人情、通關系,甚至不惜向法官賄賂,扭曲了正確的職業觀,玷污了對法律的信仰,阻礙了法治道路的進程,無疑使得公眾對律師職業倫理道德產生疑惑甚至反感。
4、推動律師職業倫理的對策
針對以上律師職業倫理缺失的原因,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4.1優化律師職業倫理規范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興利益的出現,我國現有的《律師法》已經不能很好的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要提高律師執業水準,讓其執業活動有法可依是重要前提。因此立法活動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時的制定出與律師法相配套的規章制度,突破現實生活中律師面臨的實際難題,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而使律師正確處理執業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能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4.2注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法律的作用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法學教育也越越受到重視。過去,學校往往只重視對法學專業知識的講述,注重培養法學學生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功底和嫻熟的法律事務技巧,缺乏對法律倫理道德方面的傳授和教育,筆者認為,高校法律專業的學生都應開設專門的職業倫理課程,注重對學生法律信仰、職業素質的培養。另外律所或者律師協會應當定期開展系統性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工作,并形成長效機制,提高執業律師的法律素養。
4.3改善社會大環境、營造倫理氛圍
外部環境對律師執業活動也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環境能為律師職能的發揮提供基礎條件。在我國,律師這一職業并不像在其他某些國家那樣擁有極高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地位,群眾對律師職業缺乏信任和尊重。律師作為法律職業者的一員,應該與立法者、司法者、執法者積極聯系形成一個穩固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從而共同促進國家的法治化建設。另外,要建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人們有越來越多的途徑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律師職業的商業性以及訴訟過程中的程序性都容易引起大眾的評論和指點,從而影響到整個律師行業的聲譽,給律師的執業活動帶來巨大壓力。應促進對公眾的教育,使公眾逐漸認識到律師這一職業的本質內涵,逐漸認同其存在的價值。
5、結 語
律師職業在國家的法治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社會角度來看,他們肩負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集體、公民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尊嚴的作用;從個人角度來看,律師職業作為一類人謀生的手段,要通過執業行為保障自己的生活,為家人的生存提供物質基礎,因此不可避免的有時會存在利益上的沖突。對于法律,對于律師,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希望、信仰和敬畏,他們都為中國的法治化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
[注釋]
① 段中衛、王琳,《論律師的職業倫理困境問題》,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第1期
② 新華網http://www.cq.xinhuanet.com/2009/2009-12/29/content_18631720.htm:《律師“顛倒黑白的訟棍”形象是法治社會的悲哀》
③ 阮子元:《從李某案看律師職業倫理》,法律與生活,2013年第19期 第7頁
④ 劉美玲 :《法律正義:和諧社會的倫理訴求》 理論探索,2006年第三期 第63頁
[參考文獻]
[1]李本森.法律職業道德[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6-78.
[2]李本森.中國律師業發展問題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3-36.
[3]陳長文、羅智強著.法律人,你為什么不爭氣?[M].法律出版社,2007:101-135.
[4]梁治平.法治和法律職業[J].法制資訊,2011年第12期:10-12.
[5]劉曼麗.談律師倫理精神的培養[J].河北法學,2009年第6期:198-200.
[6]劉美玲.法律正義:和諧社會的倫理訴求[J].理論探索,2006年第3期:144-146.
[7]鄭建偉.我國律師角色定位探討[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2年第12期:116-117.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