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 中職畢業生高就業率的背后卻隱藏著就業率相對較低這一巨大隱患,如何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就成為我們社會、政府、學校、企業所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中職畢業生 ; 就業質量 ;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282-01
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從工業制造大國要變成一個制造強國,由中國制造發展成中國創造。企業的轉型使得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變成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國家已經在進行社會全方面的改革以應對這樣的變化和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在職業教育上的大力投入和改革,加大勞動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培養,但是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并沒有完全發揮作用,離國家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當前中職畢業生就業行情非常的火爆,但是大量的畢業生最后都到技術要求很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里面去了。如酒店服務、電子流水線、機械加工等人員需求量大,流動性頻繁,技術門檻很低的崗位。大部分技能型專業學生因為無法找到對口的專業技術崗位,紛紛改行,三年的專業學習白白浪費了。
就業質量低的問題導致學生以及社會普遍對中等職業教育抱有嚴重的不信任感,就業不如意問題成為當前阻礙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所以現在中職學校的發展陷入了一個怪圈:就業火爆但招生困難。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一、造成中職學生就業有量沒質的原因分析
1.學校教育滯后于當前社會需求。按照國家的計劃,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工作前學習技能的主要場所,但是普遍反映中職學校里學不到真正的技能,因為很多學校管理者及教師雖然身處巨變的時代但思維還是沒能轉變,還是不能或不敢把中職生和高中生完全分開來。還在追求綜合素質,以給學生終身發展的牢固基礎為宗旨,文化基礎要扎實,專業知識要寬泛。結果畢業生出去找工作時需要的技能性的課程開設得不夠,實訓時間不夠,“一技之長”沒有練成,造成達不到企業的工作能力要求,無法就業。
2.頂崗實習工作沒有落到實處。一些學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工作不夠,與企業聯系太少,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學校沒能為學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企業,為了完成頂崗實習的人物,不論什么專業的學生全部推往酒店,工廠流水線能接納大量學生的企業,而大部分學生實習的工種和所學專業不符,學生到最后只好改行,兩年的專業白學了。這種情況非常普遍,雖然中職學生找一份工作很容易,但想學以致用,找一份有技能成長空間的很難?,F在看似就業率很高的中職,嚴重的沒有質量。
3.中職教育過度市場化,一味的追求招生效果。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盲目的跟風,什么專業熱就開辦什么專業,雖然就職業服務性來說是靈活辦學,本是好事,但很多學校是在師資不具備,設備不具備,就業渠道沒有鋪設的條件下開設出新專業來,結果可想而知,培養的學生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技能,也沒幾個能進入到本行業當中。
二、如何提升中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1.在新建專業的同時就把頂崗實習單位和就業企業聯系妥當。
“訂單式培養”在理論上本是非常好的設想,但由于市場變化快導致企業的用人需求也具有不可預見性,加上學校兩三年的較長的培養周期,所以在操作上很難實現。以市場為導向不只是停留在口號階段,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一些老牌的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專中職,要轉變觀念轉變思維,并體現在行動上,把學校放在一個為學生服務的角度,主動去研究市場人才需求,主動的進行人才培養規劃,主動為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服務,為學生的學習就業進行“一條龍”的服務,真正的做到學習與就業無縫連接。
2.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專業方向與教學內容。
市場經濟的特點是資源配置有市場調節,中職畢業生就業也要遵循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規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要緊盯市場.及時通過行業交流、企業走訪、勞動市場調研等渠道,了解各行業的就業狀況和人才需求變化。了解他們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質特點前瞻性地判斷和預測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及時、動態地調整專業方向。對于人才市場不需要的、學生就業困難的專業應考慮逐步壓縮招生量,對于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要增加招生量,就業為導向不能淪為一句空話,提高辦學的效率,要為學生的未來就業負責任。
3.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的作用,為頂崗實習打好基礎。
技能的學習離不開實訓,這也是中職與高中的最大區別之一。在實訓基地的硬件方面近年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設,但在實訓基地的管理使用也就是軟件方面,實際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足。專業教師既理論教學又搞實訓教學,還要管理實訓室,工作精力分散,造成實訓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要想充分發揮其實訓效率,校內實訓基地必須實行企業化管理、專人負責、搞好實訓的后勤工作,按照工廠車間實際進行布局和設備選型,營造企業化的職業氛圍模擬操作過程和工藝流程,使學生在校期問就熟悉企業的工作流程。實訓基地的使用上在實訓教師的配備上往往是短板,要敢于突破,聘請企業一線的熟練技師、工程師作為實訓教師更為有效。
4.加大校企合作寬度和深度,解決頂崗實習專業不對口的問題。
縱觀世界各國職業技術教育,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國的DRE(校企結合式)為主,但不管哪一種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學結合。通過校企深度的合作,建立裝備水平較高、優質資源共享的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切實提升學生實踐技能使學生的學習環節與工作環節接軌.才能滿足市場對中職畢業生的技能要求。
5.教師全面實現雙師型,擴大企業技師任教比例。
師資團隊水平的提升,是專業質量的根本。教師理論和實踐能力強,學生職業能力才有可能強。由于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多來自本科院校,因此,他們的能力從實踐上講是比較弱的,這些教師沒有或很少接觸生產實際,也就很難在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和開發行動導向的課程,難以開展“做、學、教”一體化的教學。因此,加強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廣泛聘請企業一線工程技術人員承擔教學工作,提高“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是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當務之急。另一方面師資建設還要請進來,從企業選聘高技能兼職教師指導實踐教學,并將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進行團隊化管理,通過取長補短實現專業教學團隊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龍偉.《試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專業建設》[J].教育與職業,2006,(12)
[2]余祖光.職教改革前沿的探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