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慧+++張蓓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274-02
課余時間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合理地利用課余時間,是學習和事業成功的關鍵。大學生們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較多,沒有初高中繁重的學習任務,也尚未涉足社會,大學生活有著充足的課余時間。但他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課余時間的呢?為了了解學生的課余生活狀況,掌握其中存在的問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課余生活的質量,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我們開展了關于學生課余生活狀況的問卷調查工作,調查主要針對學生如何安排課余生活、課余生活的方式和質量以及校方如何努力提供幫助等方面,現將調查報告分析如下:
一、調查概況
為了掌握在校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安排現狀,我們以實證調查的方式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主要采取發放問卷的方式,共向大學生隨機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289份,回收率達到了96%。
二、數據分析
大學是一個幫助學生養成生活習慣的地方,學生離開父母到學校里生活,必然會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為了了解學生課余生活狀況,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安排情況。
問卷顯示,有78%的學生對于課余時間安排有計劃,另外22%則 沒有計劃。而關于課余時間的多少,有19%的學生認為課余時間較多,52%的認為一般,29%的認為較少。
對于“一般是在哪里度過課余生活”的回答,36%的同學選擇在宿舍,12.5%的在教室,22.5%的在圖書館,29%的在運動場(如圖1)。
從以上問卷回答情況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一是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課余時間安排有計劃,很少部分沒有。這是比較樂觀的結果,但是還是應該看到有22%的學生對自己的課余時間安排沒有計劃。學生不僅要會學習,更要懂生活。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對于他們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健康生活有很大意義。
二是學生選擇度過課余時間的地點相對集中,主要是宿舍、運動場、教室、圖書館。學校鼓勵學生到戶外運動,保證健康的身體狀況,合理調節自己的生活。宿舍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圖書館和教室也是非常好的學習和豐富視野的地方,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學生可以學習專業內外的各科知識、豐富自身素養。
問卷顯示,課余生活中,有55%的學生選擇跟好朋友分享,26%的參加集體活動,19%的獨自生活。
問卷中關于“課余時間一般做什么”,學生的選擇由多到少依次是娛樂,健身、運動,和同學溝通聯絡感情,學習,上網,工作(兼職等),其他。同學們選擇這些選項的比例分別為54%、43.9%、40.1%、38.4%、34.6%、18%、13.5%(如圖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八成以上學生會選擇跟其他人共同度過課余生活,少部分學生獨自度過課余時間。我們鼓勵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跟朋友交流溝通。或許有部分學生比較喜歡獨處,學生都會有自己獨自的時間。但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還是多鼓勵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自身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安排主要以娛樂、運動健身、溝通聯絡感情為主。大學生年輕力勝、精力充沛,喜歡各種娛樂方式。大部分學生也都有自己喜愛的運動,同學之間交往聯絡感情也是必須的。不同的學生由于自身興趣愛好、家庭環境、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在安排課余時間上也會有所差異。
課余時間里,用于學習的時間,有18.70%的學生學習時間占20%以下,30.40%的學生學習時間占30%-40%,37.40%的學生學習時間占40%-60%,9.70%的學生學習時間占60%-80%,3.80%的學生學習時間占80%以上。而在娛樂時間的分配方面,20%的學生娛樂時間在1小時以下,46%的在1~3小時,34%的在3小時以上。
在問卷中問及“娛樂一般做什么”,學生的娛樂主要包括看小說、上網聊天、打游戲、聽音樂、看電影、逛街、其他。選擇以上選項的學生比例依次為30.9%、41.7%、40.3%、55.2%、39.6%、24%、15.6%(如圖3)。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學生最愛的娛樂方式是聽音樂、上網聊天、打游戲、看電影等。學生在家庭環境、興趣愛好、專業涉獵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學生在娛樂方式的選擇上有著明顯不同。像比較明顯的男女生之間、不同專業之間的學生,娛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不同的學生對課余時間有著不同的看法,因此也會有不同的安排。
對于“安排課余時間從哪個角度出發”,學生的選擇是,14.5%的認為是“促進學習”,29.5%的認為是“充實大學生活”,33.5%的認為是“發展個人興趣”,22.5%的認為是“開心隨意”。
對問卷中“你認為課余時間最應該用來做什么”,學生的選擇從多到少依次是學習社會經驗和技能、娛樂、交友、學習書本知識、滿足或發展興趣愛好、賺錢。選擇這幾項的比例依次為47.4%、46.4%、43.6%、37.7%、35.6%、33.9%(圖4)。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普遍來說,學生安排課余生活并不主要以“促進學習”考慮角度。學生更加注重充實大學生活、發展個人興趣和開心隨意。這也充分表現了大學與中學的區別,學習并不是唯一目的。因此在大學里學生更能培養豐富的生活方式。學生也普遍認為應該把大學課余時間用來學習社會經驗和技能、娛樂和交友等;當然大學也是學校,學生也希望能夠學習知識、豐富興趣,也有學生認為應該用課余時間來賺錢。大學生在學校不斷成長、成熟,慢慢變成社會人。
為了了解學生在自己安排課余生活情況下的成果,我們設問“你在現在的課余生活中得到最多的收獲是什么”,學生選擇包括充分的休息時間、豐富的知識、各種社交技巧、實踐動手能力、增進了和同學之間的情誼、有機會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學生選擇以上幾項的比例依次為40.8%、39.1%、57.1%、42.6%、36.3%、38.1%(如圖5)。endprint
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課余時間獲得最多的是“各種社會技巧”,其次是實踐動手能力和充分的休息時間,同時也得到了豐富的知識、有機會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情誼。這些東西的獲得對于學生即將走入社會,是非常有意義、十分重要的。
在了解了學生對課余生活的計劃安排和認識理解以后,能夠更有針對性的做出適合本校學生的改善和促進方式。為了了解學生的確切需求,我們在問卷中詢問了學生對于我們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設問“希望學校如何促進課余生活”,學生選擇主要包括組織多種講座、組織各式各樣的文體學術競賽活動、組織更多社會實踐活動、其他。選擇這幾項的學生比例依次為34.9%、46%、60.2%、19.7%(如圖6)。
從上圖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希望我們能夠“組織更多社會實踐活動”,其次是“組織各式各樣的文體學術競賽活動”、“組織多種講座”。
三、學生課余生活現狀以及產生原因分析
(1)學生課余生活現現狀
第一,課余生活展現了多樣性與豐富性。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課余生活內容廣泛、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知識面的擴大、校園文化活動、體育鍛煉、勤工儉學、上網及其他形式的休閑娛樂等。
第二,學生認為時間充裕的多,有效利用的少;認識到位的多,行動到位的少;發現自身問題的多,真正改變的少;希望自主安排的多,希望別人安排的少。
第三,課余生活脫離社會。大部分學生的課余生活離不開校園這個有限的圈子,尤其過多的學生的課余時間在宿舍里度過,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經驗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對課余生活認識不夠深刻。總的來說,學生之所以覺得時間多,不能有效利用,過分花費時間于娛樂,歸根結底是對課余生活認識不夠深刻,并未形成正確的認識。
(2)產生原因分析
第一,從高中到大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大學與高中無論是所學知識、教學方式、校園環境都有著根本區別,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經過中學十年寒窗的煎熬,把大學當成解放、釋壓的地方因此他們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
第二,周圍環境影響。大學生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很容易盲從,跟隨潮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會受到身邊同學、老師、朋友的影響。一部分學生會由于所學專業并非自己所愿而產生消極心理。身邊多方面存在的因素也造成了大學生過多放縱娛樂。由于學生交往圈子單一,這對于增加他們的社會經驗的幫助是有限的。
四、總結
總體看來,我校大部分學生對于課余時間認識較為深刻,也能合理安排課余生活。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率低,這提醒我們校方今后要多促進學生課余生活。
一、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它不僅僅充實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各種活動的開展對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應該發展適合學生個性的社團組織,使學生能夠盡量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中,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時間,使大學生的業余時間過得充實、有意義。
三、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們能夠有機會積極參與到社會工作實踐中去,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業余時間。
四、加強學生對自我管理的思考與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管理業余時間上的錯誤觀點,幫助學生提升管理業余時間的能力。
學生利用好了課余時間,才能提高課余生活的質量,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作為一名學生工作者,應該幫助大學生創建有效合理的利用業余時間的方法與途徑,提高大學生對業余時間的利用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