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偉
【摘要】我校近年來積極推進高效課堂教學改革,逐步實現教師由“教”向“導”轉變,促進學生由“聽”向“探”轉變。高效課堂讓學生話自己說,題自己解,法自己探,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關鍵詞】高中 政治課堂 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100-01
我們的高效課堂用什么引領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無疑導學案是重要的抓手,而導學案的設置是否合理、實用,探究問題的設置至關重要。我們政治組在學校的指導下,不斷探索具有本校特色、本學科特色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一路走來,在實際教學中遇到了許多難題和困惑,其中探究問題的設置這一重要環節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探究問題依賴于課文所提供的材料,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學生知識水平或能力發展需要;探究問題關注時政要點的,忽略了趣味性,缺乏探究的參與度;有時探究問題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式的頻繁探究,有數量沒質量,缺乏針對性,最終影響探究的效果。“探究問題” 的設置不能隨心所欲,探究問題要設置得合理、適度、有實效,下面結合我們教研組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設置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的、有情感的探究問題,提高探究的參與度
符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的、有情感的探究問題,能引領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活躍學生的思維。具體做法:
第一、在課程整合的基礎上,二度加工教材。
研究課程、課標、教材及高考題,整體把握核心、重點、非重點、邊緣,舍棄邊緣和非重點,在整合政治課程,注重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二度加工制作。做到大膽舍棄邊緣,突出核心問題,瞄準能力立意,挖掘育人功能。
例如: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課關于“民族節日”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論述: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我們的探究問題設計是:(1)你知道哪些民族節日?(2)結合你家鄉民族節日的現狀說明為什么要重視民族節日的宣傳和保護?
第二、聯系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新課程模塊教學的源頭與活水。設置探究問題力求做到:
1.源于生活:選取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進行設計,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參與。
2.高于生活:從瑣碎、具體的生活中概括出共性的學科理論。
3.回歸生活:用學科理論引導學生思考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能力。
例如:政治《文化生活》第十課第一框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探究問題設置:
探究1:假如咱們班舉行評選道德模范評選活動,選最美同學。你推選誰?寫出給他(她)的頒獎詞。
探究2:你認為舉行班級道德模范評選活動有什么意義?
這樣的探究問題生活化,具體生動,學生易于接受,有話可說,參與度高;知識興趣兼顧;話題式探究邏輯性,循序漸進,整體感強。
二、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時政熱點,設置深刻性的問題,挖掘探究的深度
探究問題是一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知識生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可探性。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才是高中政治課堂思維訓練的需要。為此要求探究問題的設置要源于教材,又適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勵全體學生發揮各自的潛力,表現出更高的學習水準和探究能力。
例如《經濟生活》“財政的巨大作用”涉及到不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聯系2016年央行的降息和降低銀行準備金率,提出:
探究問題1:為什么降息和降低銀行準備金率?是預防經濟過熱還是防止通貨緊縮?
探究問題2:是積極的還是穩健的政策?這一政策會帶來哪些影響?
這些內容教材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理論性很強,學生難以理解,有很大的可探究的空間和一定的探究的深度。通過實際的探究活動,學生體驗到探究過程的艱辛與成功之后的喜悅,逐步理解探究本身的真諦和本質。
三、教學預設中留有問題生成的時間和空間,拓展探究的廣度
“問題”是隨著學生和教師的理解而生成的,是一種創造性的發明,是每一個學者基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生活背景而進行的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的設置不能僅關注知識的生成,只解決預設的問題,不預留學生生成問題的時間和空間。為此教師作為教學組織者,要在教學預設中實現問題生成,解決好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的關系,做到“放手不放任”。
一方面,從時間上看,探究問題的難度要適當靈活,留有問題生成的時間。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做教學預設時要考慮到問題的難度適當靈活,要創造出一個讓不確定性問題得以自由生成的時間,這個時間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可能碰到的種種難度,為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做好準備,為教學過程的問題動態生成創造條件。
例如:在講《生活與哲學》“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這一內容時,教材闡述簡單,但課堂教學中學生卻對“似乎簡單”的內容難以理解,如果不給學生留有問題生成的時間,可能會一帶而過,不僅難以實現教學預設,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觀也很難理解。
另一方面,從空間上看,立足于學生直接體驗,留有問題生成的空間。
當今的學生面對多彩的世界,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是有頭腦、有自己獨特體驗的“具體的人”,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直接體驗。政治課教師教學以教材為基本形態,教學認識以間接體驗為主,比較過多地關注學生的間接體驗、書本世界,漠視了學生的直接體驗與生活世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貼近學生生活,建構真實課堂,使問題生成立足于直接體驗,留有學生生成問題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不斷選擇,學會判斷,善于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生活中的哲學、經濟學,來辨別國家的大政方針。
高效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效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決問題,進而得出結論,掌握新知;師生攜手成為學習者,合作者,知識的建構者,真實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構起真實的、有實效的課堂。endprint